本网讯 (井方东)2010年,商南县财政局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把联村帮扶作为机关党建工作的主旋律,构筑城乡党建三大相融互动平台,让机关党建与共建村党建同频共振、互促双赢。
组织互联互动促发展
按照“联感情、扶志气、引路子、上项目、传技术”的工作思路,组织所属的局机关支部、农税局支部、会计核算中心支部分别与魏家台乡大阳坡、耀岭、文化坪三个村党支部开展互联共建结对帮扶活动,重点围绕制订一个规划、盘强一个班子、带好一支队伍、建好一个阵地、完善一套制度、兴办一个项目、解决一个难题、办成一件实事的“八个一”活动,充分发挥其在资金、项目、协调等方面优势,帮助共建村理顺发展思路,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拓宽农民致富渠道。一年来,财政局帮助共建村争取项目两个,争取帮扶资金6万元,解决200余群众出行难题,新修自来水工程5处,发展党群共富示范工程3个,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明显壮大,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积极向上争取资金3万元,送水泥10吨,购置办公桌椅3套,协助文化坪村两委会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极大地改善了村党支部办公条件。按照“抓龙头带群体”的思路,协助耀岭村引进年产300万吨的钒精粉的生产线,每年可解决400余名农民就业问题。在相融互动活动中,财政局主动听取共建村党员、群众对财政工作的热切要求,了解社情民意,为完善涉农资金“一折通”发放办法和规范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配套资金落实办法提供了依据。共建村党支部为财政局选派5名政风行风监督员和9名涉农补贴资金兑付监督员,帮助财政局改进工作方法,打造阳光财政,促进财政工作科学发展。
党员互帮互评树形象
财政局组织引导党员干部开展互帮互评活动,让机关党员与共建村党员群众结对帮扶,积极开展“送政策、送资金、送项目、送技术、送温暖”为主要内容的“五送”活动,帮助共建村党员群众掌握政策、学法用法、脱贫致富、发展生产。去年,局机关党员为大阳坡村25名困难党员赠送化肥25袋、玉米良种25公斤,发展养殖大户2户,栽种核桃10亩。局党组书记蔡海成同志的包扶对象谢兰花是耀岭村一个孤儿,衣食无靠,自从蔡局长包扶后,按时给她送去大米、面粉及慰问金,并协调从低保、五保等救助渠道解决了她的基本生活问题。朱书梅同志的包扶对象黄开霞是一个下肢瘫痪的残疾人,常年卧床不起,生活异常艰难,朱书梅主动为他购买了轮椅,逢年过节都去看望他,还帮助他办理了申请残疾人补贴相关手续。
财政局始终把共建村作为机关党员干部综合教育基地和财政服务农村工作的一个试点。他们结合创先争优活动,积极号召党员干部向沈浩同志学习活动,在学先进、赶先进的过程中,找到解决农村发展资金短缺问题的有效途径。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共建村开展帮扶承诺活动,帮助群众确定致富项目12个,送面粉10吨、棉衣棉被50套、灾后重建资金7万元。主动两次邀请共建村党员到财政局开展党员评议活动,对每一位包扶党员评定格次,对财政工作提出合理化意见和建议,促进机关党员转变作风、树立形象。
干群互访互学解难题
联村帮扶解难题不能光说在嘴上,更重要的是落实到具体行动中。财政局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企业、群众,通过调研出思路,运用调研创特色。这是商南县财政局的一致共识。基于这种认识,他们每年确定3-5个调研课题,组织机关干部进村入户,深入田间地头,集中开展课题式调研,让机关干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并把新的惠民政策宣传到各家各户,让农民学技术、换脑子、变法子,提高致富能力。同时,他们还把干部群众的智慧收集起来,变“一碗水”为“一桶水”,推进财政工作创新,破解农村发展难题。针对过去涉农补贴资金采取现金形式发放,环节多、缺少透明度、监督困难等问题,局党总支决定把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全纳入“一折通”进行发放,保证各项财政涉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安全发放到广大农民手中,有效避免了代领、冒领、资金滞留等现象的发生。2010年,全县“一折通”发放财政涉农补贴达30余项,资金近1个亿,全部及时足额发放到位。针对财政支农资金管理分散、衔接不够、交叉重复、效率不高等突出问题,局党总支决定采取整合项目、整合资源、整合资金的办法,将分散于各部门的支农资金进行捆绑集中使用。2010年,共整合财政支农资金8094万元投入“三农”及生态旅游领域,新建茶园2.5万亩、蔬菜大棚8135个,建成良种猪扩繁场1个、年存栏500头二元母猪繁育场7个及万头生猪屠宰场1个,30个新农村建设和8个扶贫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项目区农民人均纯收入高达3988元,比上年增长1200元,财政资金的“四两拨千斤”和“乘数效应”得到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