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庙村位于镇安县城西部62公里,全村辖7个村民小组,452户1628人,有党员65人,2010年,太白庙村党支部一班人在公开竞聘村支部书记张新国的带领下,以村级党组织“升级晋档、科学发展”为目标,以发展主导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容村貌为重点,加强基层组织建设,不断强化党员干部为民服务意识,通过一年的努力,全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122元,比2009年增长1468元,村党支部由四类村晋升为二类村党支部。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全村落后面貌
太白庙村群众分布居住在东、西、南、北四条沟,居住分散,自然条件差,“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是村内环境的真实写照。小农意识主导着全村干部群众的思想,致使全村经济和社会发展滞后。太白庙村党支部新班子上任后,经过认真分析研究,找出了问题的根源,认为党员群众的思想不转变,太白庙就难以发展,在全村群众大会上,支部书记张新国向群众公开承诺:“两年内不让太白庙村大变样,自己背着被子走人。”为此村党支部在教育和解放群众的思想问题上大胆探索,一方面抓住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契机,狠抓党员干部思想、作风建设,把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谋求发展上来、统一到一心一意搞建设上来;另一方面村党支部一班人带着群众学、带着群众干、干给群众看,多方筹集资金,从群众最关心的水、电、路着手,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一年来,积极争取县委组织部党员活动室建设资金和民政局社区资金,并采取党员干部先行垫资的办法,建成占地935平方米的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解决了党员干部活动到处打游击的历史;争取资金300多万元,没有让群众集资一分钱,修通了10公里的通村水泥路,并对公路进行绿化美化;建起移动通信基站,解决了群众通讯难;争取资金50万,对全村农网进行了改造,解决了全村450户安全用电问题;新建便民桥3座,解决了群众渡河难的问题;争取资金100多万元,启动建设全省千村移民搬迁示范工程,彻底解决了67户边远群众的三不通问题,并对搬迁点进行绿化、美化,栽植各类绿化树木4000多株,修建绿化带12处,新修农户门前花坛30多座;投资15万元新修了农村饮水工程,解决了群众吃水难问题;积极实施小流域治理工程,治理河道3公里,改造农田150亩。如今的太白庙村,一栋栋小洋楼拔地而起,一条条通户公路蜿蜒山中,一片片板栗林枝繁叶茂,一群群老人在村民健身广场上娱乐锻炼快乐无比,呈现出一派富裕、和谐的景象。
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切实促进农民增收
村容村貌改变了,但是如何让群众的钱包鼓起来又成为了摆在村党支部和党员面前的一道难题,村党支部班子通过多方走访全村能人、老党员老干部,广泛征求他们的意见,最终根据本村实际,确定了板栗、食用菌、烤烟、劳务四大主导产业。一是做大板栗产业。过去板栗产业由于管理粗放,花网断带比比皆是,直接影响了板栗产量和质量的提高,影响了农民增收。村上在县林业局的支持下,集中20天时间改造标准园5000亩,建高质量的标准园500亩,对原有的板栗林进行了科管、嫁接,并明确了管护责任区和责任人。板栗产业已由管理不规范、科技含量低等粗放型向规范化、科学化的集约型转变,全村板栗挂果面积达到4800余亩。二是大力发展食用菌产业。太白庙村境内拥有十分丰富的森林资源,长期以来,农民把大量的林木用来烧火,或堆在山上任其自然腐烂,只能眼睁睁的看到资源浪费掉。年初,村党支部多方考察论证,组织60余名当地能人到宁陕县松夏菌业有限公司参观学习,并与松夏公司达成协议,通过“支部+公司+协会+农户”的模式,利用板栗科管剩下的废树枝和灌木林发展袋料香菇产业。为了确保香菇产业取得成功,村党支部成立了香菇协会,由协会牵头,依托松夏公司的技术,通过村干部带头,带领农户发展。公司与农户签订了生产合同,并为农户提供技术、质量和产品回收三个保证。公司无偿安排了4名技术人员,实行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保证菌种成活率达到95%以上,每袋出产2.5市斤鲜香菇,达不到标准,公司按照每袋2元的价格进行赔偿;鲜菇上市后,按照每公斤高于市场价0.5元的价格进行回收,若市场价格达不到每公斤4元,公司以每公斤4元的保底价格回收。村党支部积极协调县劳动力资源开发局举办了两期食用菌生产技术培训班,并投放100万元的创业扶贫贴息贷款,土管、林业部门优先审批了建设用地和木材指标手续,为菌农提供了技术和资金等保障。仅此一项,实现农民增收160万元以上,人均增收1000多元。三是稳步发展烤烟产业。2009年以前,由于党员干部对烤烟产业的认识不够,也没有收益;村干部思想不重视,认识也不统一,全村烤烟种植面积一直为零。村上出资5000元,组织村组干部、党员群众代表到永乐镇、青铜关镇等地进行参观学习,并在县乡烤烟优惠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出台了《太白庙村关于大力发展烤烟产业的决定》,从基础设施、扶贫重点村建设和惠农项目资金等方面向烤烟户倾斜。每名村干部拿出2000元底垫资金,租了30亩地带头发展烤烟,实行村干部和群众共担风险种植烤烟。在县烤烟产业发展中心的大力支持下,修通了三组、七组两条6.5公里组级公路,拉通了3500米烟水配套管道。2010年,全村种植烤烟520亩,新建密集烤房4个,实现产值70多万元。四是做强劳务产业。村党支部充分发挥太白庙村在外能人多的人才优势,成立了太白同乡会,通过他们有组织的带领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全村共有组织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300多人,实现收入近500万元。(颜克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