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赖光亮)受气温升高影响,小麦吸浆虫正是蛹羽化为成虫发生的高峰期,发生范围广,虫口密度高,对小麦生产构成严重威胁。连日来,柞水县植保站组织技术人员深入各地广泛动员群众,抓住当前有利时机,积极开展小麦吸浆虫防治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病虫危害损失,确保今夏粮食增产农民增收。
在该县杏坪镇李家湾村的防治现场笔者看到,农技人员随手挥动扑虫网,不到5平米的一片地方,虫蛹就有二三十头。据测算,目前全县小麦吸浆虫发生面积4万亩,达标面积2.1万亩,占小麦种植面积的52.5%。在小麦吸浆虫发生严重的田块,每亩平均虫量70.7万头,已大于防治指标30万头。柴庄、杏坪、凤凰、小岭、瓦房口、红岩寺、曹坪、石瓮、下梁等镇的沿河川道村组已经发生,发生范围在不断地扩大。
该县植保植检站技术人员提醒广大农户,防治时间在小麦抽穗以后就开始,第一次防治在小麦抽穗10%-20%,一般用毒死蜱+吡虫啉这两种药进行混合防治;第二次防治在小麦抽穗60%-70%,还是加这两种药。为了效果更好,一亩地在加一百克的磷酸二氢钾,在严重的田块再加三唑酮。
据了解,小麦吸浆虫,又叫麦蛆,幼虫吸取小麦籽粒汁液后,造成麦粒秕瘦,甚至成空壳。被吸浆虫危害的小麦,长势和穗型大小不受影响,麦秆直立不倒,表现为“千斤的长势,几百斤甚至几十斤产量”。一般减产10-30%,严重的达70%以上,甚至绝收,是小麦上的一种毁灭性害虫。农技部门提醒广大农户,喷雾作业应在晴天的早9时后-下午6时前进行,中午最好不要喷药;喷雾作业时应带口罩和手套,防治结束后,清洗施药机械,凉干放置阴凉干燥处;然后用肥皂、清水冲洗手脸,防止农药中毒,避免不安全事故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