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肖盛誉)2012年1月,柞水县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县城复检,被中央文明委授予“全国文明县城”荣誉称号。
创建文明县城是一种积淀,它需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柞水县地处秦岭南麓,总面积2332平方公里,总人口16.5万人,辖13镇和2个居委会,城区面积10平方公里,人口2.8万人。这里山清水秀、人杰地灵、生态环境优美,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自2009年1月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以来,柞水县立足普惠于民,围绕科学发展、富民强县的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打造城市亮点,着力改善民生,提升文明素养,努力把柞水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环境优美、生态宜居的山水园林县城,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独具魅力的三级城市。
城市建设做细文明“亮点”
思路决定出路,柞水新一届领导班子充分认识到“提升市民素质、扮靓文明县城”是城市建设、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集中体现,是极具价值的无形资产和重要城市品牌。奋力推进柞水跨越发展、打造关天经济区最具活力县域板块、营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需要举全县之力,精心维护这块金字品牌。柞水县下大力气,利用三年时间围绕优化政务、法制、市场、人文、生活、生态、安全、社会等“八大环境”,把巩固文明县城各项指标、任务,科学地生成为项目,实施提升素质、卫生保洁、环境建设、设施完善、城市管理、文化建设等“六大专项行动”,步步为营,逐年强势推进,任务层层分解,实行部门牵头包抓的管理办法,责任到人,不留空隙,实现巩固创建工作无缝隙。
今年,伴随着交通路、迎春路、干佑街等县城道路改造,埋设2500米天然气管道,推进雨污分流、电力通讯管线、县城供水、污水处理管网及相关配套工程,抓好农贸市场升级改造和标准化市场、超市建设等项目。以迎春片区和体育场为重点,新建迎春小区4栋高层住宅及景观等基础设施,启动体育场改造及周边高层住宅楼、应急避难场所等前期基础工程的启动。建设柞水县东坡森林公园生态广场,使东坡森林公园与三道井公园连为一体,打造县城东大门秀美景观。这批涉及交通、文体等城建工程项目的启动,将极大地提升了柞水县城的城市档次和品位。
巩固文明县城工作是一面镜子,能衡量工作、检验成效,更能体现一个县城的本色和品位。为建设温馨家园,打造精品县城,柞水县以前瞻性战略眼光扩建新城区。推进下梁新城四期基础设施建设,完成1.8公里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管线埋设、排污排水等工程。加快石镇新老城区连接带建设,新建桃园小区基础设施二期项目,建成450米街道及配套设施。美化、绿化、亮化高速公路县城入口,实施南关大小三角地带综合开发,新建金正大厦,启动博隆惠达城建设,建成3座跨河大桥。实施河西休闲长廊南延工程,建成农机路大桥至石镇大桥780米休闲长廊、道路硬化及亮化工程。这也使柞水县城视野和境界为之一新,城区面貌亦日新月异,一批独具特色的县城区精品工程,使柞水县城成为闪烁在秦岭南麓的一颗璀璨明珠。
市民素质集聚文明“指数”
今年4月,随着“周末大家唱”、“柞水县文化大篷车镇村行”活动的在蔡玉窑镇启动,以文化惠民、文化富民为宗旨的送戏活动,把农民盼望的优秀文化产品、文艺演出送下乡,使为农村送文化,为农民办实事,推动文化下乡成为常态化,为柞水13个镇老百姓献上了一台丰盛的文化大餐。
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没有文明的市民,就没有文明的城市;没有市民文明素质的不断提升,就没有城市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因此,柞水县在巩固文明县城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紧紧抓住创建成果“惠民”的根本,努力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在社会层面,以“说文明话,走文明路,办文明事,做文明人”活动为载体;在机关层面,以创建“五型机关”为重点,以培育敬业、为民、务实的机关精神为核心。居民层面,开展“告别陋习、做文明市民”为抓手,引导广大居民争做文明市民。在学生层面,广泛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青少年志愿者服务活动,建立社会、家庭、学校“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大力推行文明礼仪、文明用语、普通话等活动,编印《柞水县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指南》、《柞水县文明礼仪知识手册》、《柞水县文明礼仪知识折页》,制作播放公益宣传片,举办柞水县文明礼仪知识比赛、“做文明柞水人”等活动,不断提升市民素质,努力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积极开展“学习雷锋精神、建设文明柞水”志愿服务和公民道德教育、“我们的节日”等系列主题活动;在客运行业开展了“做文明使者、树文明形象、促旅游发展”活动,树立一批窗口行业典范;开展广场“讲文明、树新风”和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青年志愿者统一培训,更好的服务于县上的重大活动;通过活动既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又在活动中教育群众、感染群众,推动文明创建工作上新水平,取得令人刮目的成效。
同时,在农村,广泛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文明村”、“文明乡镇”、“平安乡镇”创建活动;在城市,开展了“文明行业”、“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在全县广泛开展了“文明单位”、“五好文明家庭”创建和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截至目前,全县有223个单位被命名为省市县级文明单位,有45个村荣获生态文明村称号,全县共评选出“五好文明家庭”14452户,“十星级文明户”8936户,在全社会形成了崇尚文明、追求文明、积极参与文明创建,塑造文明形象的浓厚氛围。
多元创建提升文明“内涵”
创新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方法和载体,结合特点,从农村实际与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实际出发,丰富载体,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使广大手机用户在潜移默化中学到了文明知识,提升了文明素养。组织开展“柞水大讲堂”、“大讨论”、“大家谈”、“周末大家唱”等栏目50余场次,培训干部2万余人;举办服务礼仪培训班、普通话培训班28场次,普通话演讲赛8场次,先后评选出市县级道德模范35人、文明市民80人,形成了崇尚先进的浓厚社会氛围。加快文化阵地建设,总投资1800万元的文化艺术中心投入使用,投资2000万元的商洛首个县级电影院全面竣工,7个镇文化站、18处农民健身工程和36个“农家书屋”全面完工。争取53组价值60余万元的民族乐器配送到16个文化站、14个村级文艺团体, 6套健身路径已经安装到位。每年举办庆典演出和专业文艺演出20余场次,送戏下乡40余次,送电影70余场次,为基层送图书、资料2万余册,培训农村文化科技骨干4000多名,培训农民4万余人次。投资200万元,编排陕南大型风情歌舞剧《竹风清音·渔鼓情》,多次在省市调演活动中得到主要领导的一致好评。组建4个专业文学协会,创办文学刊物《牛背梁》专刊,培养锻炼一批乡土文艺人才,组织作协、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开展采风活动20余场次,邀请省市专家、学者采风团先后4次深入我县考察采风,单位、社区、校园、企业等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增添了县城文化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