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赵晓翔)“对山喊得应,走路要半天”,“住土墙房,走泥巴路,趟过河水,肩挑背驮”,这是过去洛南县寺耳镇马河村的真实写照。如今的马河村,路畅,地平,灯明,房靓,群众腰包鼓,一条“出山路”将马河村与山外世界接通,打开了一条群众增收的“致富路”。马河村发生如此巨大变化,完全归功于商洛市、洛南县人大代表,寺耳镇马河村支部书记张宏发。
马河村地处秦岭深处,群山环绕,坡陡沟狭,山路崎岖,群众出行十分困难,一面是120里外的洛南县城,另一面是仅隔15里的潼关县太要镇,但却被一道太要岭一隔为二,当地群众常年依靠这条骡马古道进进出出,这里的农副产品运不出去,而群众所需化肥、种子等日常用品却不得不翻山越岭到山外去买,出山路成为制约马河村经济发展的“瓶颈”。
刚刚上任的公选支书张宏发看到群众所受煎熬,立志修通这条“出山路”。要修通这条出山路,不仅要修通马河村至太要岭的上山路,同时还要修通太要岭至太要镇的下山路。为得到潼关县支持,张宏发脚穿黄鞋、手扶木棍、携带干粮、拿着手电筒开始奔走在马河村至太要镇的山路上,他每次凌晨五点出发,翻岭步行3个多小时才能来到太要镇,但往往却扑了空,且得不到太要镇支持,太要镇认为:这条路对他们用途不大,且要投资100多万元。但张宏发毫不气馁,两个多月里,张宏发往返30多个来回步行450多里,光胶鞋就磨烂了4双。功夫不负苦心人,项目终于得到潼关县支持,达成协议双方同时开工。
太要岭高300多米,悬崖峭壁,山石嶙峋,荆棘遍布。张宏发托熟人、找关系争取到50万元资金后,便开始了他的“凿山”生涯。他带领群众早迎朝阳,晚送霞光,斩荆棘,搞爆破,移大石,一锄一锄地挖,一铣一铣地铲,一米一米地向前艰难推进。张宏发的手套、胶鞋不知磨烂了多少双,铁锹、锄头不知用坏了多少把,无数次砸伤了手脚、扭伤了腰,张宏发都强忍疼痛,与群众相互鼓励、坚强支持。张宏发楞是凭着这股“愚公”精神,经过半年多努力,终于打通了马河村至太要岭宽8米长2.2公里的上山路,太要镇也同时修通了5公里的下山路。在“出山路”开通仪式上,村民送来“千年古道变通途,百代梦想今实现”的对联祝贺。
“出山路”打通了,马河村群众的增收“致富路”打开了。张宏发因势利导,结合当地撂荒地、沟壑地多特点,大力发展核桃种植,目前共经发展核桃1000亩2万余株,年收入114.4万元。大山深处的马河村在张宏发带领下,一年一小变,三年一大变,由全县“后进村”变成“先进村”,农民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群众打心眼里喜欢和感激这位外来村支书,逢年过节,乡亲们家家备上好酒好菜,争先恐后邀请张宏发去做客,每看到此情此景,张宏发这个七尺男儿都潸然泪下。
2011年,洛南县公选村干部届期已满,要求所有公选村支书“从那里来到那里去”。知道这一消息后,马河村群众“炸开了锅”,群众自发组织联名到镇政府“请愿”。“说啥也不让张支书走,我们就是求也要把张支书求回来,我们大伙集资给张支书发工资,张支书带领我们致富大伙心里踏实。”看到群众对张宏发的信任,县镇领导感动了,通过“双推双审双选”程序,张宏发全票通过,继续留任马河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