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周文治)今年69岁的丹凤县寺坪镇牌楼河村张宝英老人,和老伴均因年老多病生活困难,便以早年曾担任村干部为由,上访要求政府落实养老问题。在“三问三解”活动中,镇党委书记赵嘉安三番五次到张宝英家走访,帮他们落实了低保政策,纳入离职村干部待遇补助范围。老俩口息诉罢访后,种了3亩丹参,带头发展产业。赵嘉安听说后,又上门送来了400元产业发展补助资金,承诺解决技术指导和产品销路。
在寺坪镇,180多名机关干部和教师采取“1+3”模式,与困难户、产业示范户和信访老户等结成了“亲戚”,并将这种攀亲形式延伸至村组干部和广大党员,广泛开展送政策、送信息、送技术、送项目、送温暖的“五送五上门”活动。在平常的“走亲戚”中,干部将群众的烦心事和所思所求,通过的“民情日记”反映出来,能帮能办的尽力而为,个人力量无法解决的汇集成意见建议。寺坪镇干部群众努力解答的是群众集中反映的两道“思考题”:一道是如何做优做特地方优势产业,实现持续增收?一道是如何改善人居环境,融入现代新生活?
围绕做优做特地方优势产业,镇上明确提出发展“订单农业”。镇党委经过认真调研和充分论证,进一步调整结构布局,缩短战线,错位发展,变过去的“小而全”为“大而特”格局,打造中药材药源基地、生态畜牧养殖基地、特色干果基地三大产业基地品牌。在尊重群众意愿的前提下, 加强与天士力药业、华茂牧业公司和东兴药业公司等龙头企业合作,采取培养党员科技示范户,组建“红字号”基地、“红帽产业”产业协会等形式,规范“公司+支部+协会+基地+农户”的运作形式,使农民始终在党和政府的真情呵护下发展市场经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发展格局。
围绕改善人居环境,镇上按照一手抓小城镇建设,一手抓新农村建设,依托城镇辐射带动农村的统筹发展思路,整合扶贫、农发、水保、交通等项目,进一步扩大城镇规模,美化亮化村庄。镇上先后筹资300多万元,硬化改造老街和巷道,主街铺设双向人行道,新修下水道,布设路灯,栽植绿化树木。沿河按照堤路结合的模式,修建亭台栏杆和垃圾处理场,购置垃圾箱,组建清洁员队伍,昔日破旧狭小的的山区小镇,面貌焕然一新。镇上以寺坪、白桑园、东沟和龙王坪等新农村示范点为模式,着力打造青山绿水环抱、绿树白墙相映的田园风情农庄,完成民居整治1252户、危房改造210户、硬化场院3.7万平方米,修建了村民健身广场和农家书屋。对群众意见最集中的行路难问题,镇上采取向联村包扶部门化缘、向上级项目部门求援、号召受益群众集资买单等办法,修建便民桥5座,新修、硬化村组道路31条41.5公里、入户道路8800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