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卢根良)经过为期三年的努力,洛南县基本完成了“分山到户、还林于民”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目前改革成效初步显现。
一是落实了权属主体,明晰了林业产权。通过改革,全县共计确权勘界20.18万块宗地,301.3 万亩集体山林,发放林权证63434户,73022本。落实自留山90.84,责任山181.68万亩,承包山13.63万亩,集体山15.15万亩。
二是林权纠纷得以调处,促进了农村社会稳定。本次林改,全县共发生林权纠纷354起1.7万亩,经过各方努力,目前已成功调处352起1.69万亩,调处率98%。巡检镇黑彰村林改工作组,成功调处了一起经市、县两级法院三次判决,时间长达26年之久未决的林权纠纷,最终双方当事人握手言和,签订了调处协议,化解了两代人因林权纠纷而产生的矛盾,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三是促进了农村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林改期间,始终坚持尊重群众意愿,坚持依法依规办事,充分体现林改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性,充分尊重村民的知情权、参与权与监督权,使广大群众的法律意识明显增强,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的民主政治和法制建设进程。
四是锻炼了干部队伍,密切了干群关系。林改中,工作队员始终以林改工作大局为重,奔波在山头地块,忙碌于村组农户,翻山越岭搞勘界,走村串户调纠纷,常常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表现出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干事、特别能奉献的精神。这些精神,得到了群众的赞誉,密切了干群关系。
五是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林改中,始终坚持“一手抓林改,一手抓保护”,时刻不忘森林资源管护工作,使资源管理始终处于高压态势,从而确保了资源安全。林改后,林农成了山林主人,爱林护林积极性空前高涨,也舍得投资,乐于投资,有效维护了林区秩序稳定和森林资源安全。
六是建起了高效、规范的林权管理流转平台。组建成立了洛南县林权管理信息服务中心,为林农搭建一个高效、规范、有序的林权流转平台,为进一步放活经营、激发林业生产潜力创造了条件。
七是林下经济产业发展初具规模。林改后,林农成了山林主人,不仅拥有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对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充满信心。近年来,全县发展以丹参、桔梗为主的中药材11.1万亩,2011年产量达1.5万吨,产值1.5亿元。累计发展核桃40万亩,850万株,2011年核桃产量6000吨,产值1.71亿元。累计发展蚕桑面积10万亩,年养蚕1万张,产茧450吨,产值1000万元。仅中药材、核桃、蚕桑三项,农民人均分别增收400元、475元和27元。以洛源、保安、麻坪等镇为重点的连翘采集和以陈耳、巡检、古城、灵口等镇为重点的油松、华山松、橡子采集已初步形成采集产业带,年产值2000余万元,已成为林业新的经济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