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彭家让)近日下乡途中,沿路看见丹凤县庾岭、蔡川两镇农村有很多成熟的山萸果实都挂在树枝上,现在都已“干瘦”了,还不见人摘收,颇感纳闷。
庾岭镇太白村一村民反映,他家里前些天摘收的山萸果,按每斤8毛钱的价格贱卖,都不见有人收购。村民普遍遭遇“摘果,亏;不摘果,更亏”的尴尬局面。
笔者在丹凤县月日、寺坪等山萸丰产地看到的情形要稍好一些,还有不少果农在席子或平房顶上晾晒已去核的山茱萸肉,但仍有大量成熟的山萸果无人采收。
有位姓张村民说,往年价格高时,每公斤山茱萸肉可卖200多元,今年药商每公斤只肯出价16至18元。按照出售标准,将山茱萸摘下、去核、晾干出售,连功夫钱都卖不出来,因此,很多村民宁愿出门打工,也不愿摘收。
在寺坪镇石庙村,村民赵叔大吐苦水:“百姓苦啊,在家摘山萸的大多是体力不支,不能出门打工的留守老人和妇女。每天从天明上坡摘到天黑,手快的人可摘回60斤左右,回来还要烫煮、剥皮,晾干卖出,整个一天下来,一个人图50元收入就很不错啦。”据他介绍,虽然现在尚不愁无人来收购,但收购价格却低到每公斤十来块钱,这让他觉得自己的劳动极不划算。前些年和现在的价格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丹凤县城一位资深药商告诉笔者,产生以上尴尬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近年来村民大量种植山萸树,供大于求,以致影响了价格;二是今年厂家普遍给价较低,主要与山萸肉产品的成色和药用含量较低有关。
丹凤县曾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中国山茱萸名乡”,今年10余万亩山茱萸喜获丰收,由于前来收购的外地商人不多,加之价格低迷,众多果农心急如焚。如今,群众犯愁,期盼政府和有关价格管理部门广泛联系外地客商,前来以合理的价格收购。希望政府有关部门能做相关引导与推销,避免“价贱伤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