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 (肖云 李亮)清乾隆30年,广东平远县母猪窝疟疾泛滥,战事不断。为远离灾难,当地一位壮族阿婆邱氏携蓝姓四子背井离乡,一路乞讨,逃至千里之外的商洛市柞水县红岩寺镇,在一处山脚下插草为界,安定下来,并将此地命名为蓝家湾。
岁月变迁,200多年过去了,经历了几个世代的更迭,散落在商洛山中的广东后裔蓝氏家族,他们生活得如何?而他们的“年”又是什么样的?1月29日,记者专门赶到柞水县红岩寺镇蓝家湾,体会到了不一样的年味。
接待记者的是蓝氏家族的成员蓝年楼,他年近60岁,是红岩寺镇的一位老干部,热情好客,见多识广,在族里算是德高望重的一辈了。据他介绍,蓝氏家族至今已有十代了,共80余户,蓝家湾全部都是蓝姓后裔,至今无一户外姓人入住定居。他告诉记者,已提前招呼了族里的人,他们正在蓝家湾等着呢。
穿过繁华的红岩寺街道,向南步行约500米,看到一排整齐的民居,这就是蓝家湾。在一处安静向阳的院落里,蓝家几位成员已等候多时。蓝年楼将他们一一介绍给记者:蓝银楼、蓝学楼、蓝玉楼……令记者吃惊的是,他们一直严格按照族谱排列辈份,依次为元、茂、旺、盛、长、琼、楼、栋、玉、相。他们在与记者交流时,说的是原汁原味的柞水方言,而在家族内,说的却是记者听不懂的“广东话”。一位老者不无遗憾的说,虽然家族尽力要求后辈不忘广东话,但是年代久远,现在他们所说的广东话也是四不像了。
像广东话一样,蓝家湾至今仍保持着一些不太完整的家族习俗。
蓝年楼告诉记者,在蓝家湾,再穷的人家,年前也会打豆腐,炸南方人爱吃的甜果子。大年三十那天,吃团年饭前,一家人都要坐在一起,由当家的主持,汇报各自一年的工作情况,向当家的上缴全年的收入,并由有收入的家庭成员向老人、小孩发压岁钱,之后方可开饭。
他们的年夜饭很隆重,但时间上比当地人要晚很多,基本在晚上10点以后,而按老规距的话,半夜两三点才能团年。说到这里,80岁的蓝学楼随口念了一句歌谣:“鸡不叫狗不咬,半夜团年是广东佬”。团年饭上,每年必不可缺的就是一盘炒猪肉,吃猪肉时很有讲究,第一筷子肉要在家里12岁以下的娃娃头上绕一圈,再丢到火盆里去,据说这是为了保平安。团年饭每个人都必须吃,且绝不许将汤倒入米饭中,吃汤泡饭,蓝家人称这是大忌,是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老规矩,至于为什么要这样,他们也不太清楚。饭后,由族长在祠堂组织族人吟诵族谱和跪拜辈谱,此俗一直延续至文革前夕,因家谱被抄而被迫停止。
在蓝家青年人蓝晓明的带领下,记者参观了蓝家的祠堂。这个清代就建起的祠堂位于一排矮矮的民居之中,毫不显眼,屋顶上那些苔痕斑斑的青瓦,错落有致,隐喻着这个家族的前世今生,剪辑出了一个旧时的江南。蓝氏香火正中横幅:汝南世第,正位:蓝氏堂上历代宗祖之位。对联:汝南文理通天下,汉北家风异世长。
安静的蓝家湾,与几百米开外红岩寺街道的红火并不冲突。这里有一个江南的影子,委婉恬静,那些看似一板一眼被固执坚守的年俗,被北方大山渲染的浓郁火热。这种南北交融的和谐,也许才是记者所要找寻的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