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围绕“五位一体”模式统筹全面发展巡礼之五
商洛日报讯(周文治 李高锋 冯永发)丹凤县立足传统农业县的县情实际和经济转型期的新形势要求,积极探索加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思路和途径。狠抓主导产业不放松,确保农民增收不滑坡;突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和谐秀美新农村。努力破解农业经济在推进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短腿”和农村发展的小康社会建设中的“短板”问题,为贫困山区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农村现代化交出了富有个性特色的“丹凤答卷”。
坚持综合施治
让新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
丹凤县坚持把新农村示范村建设与“四大重点区域”建设、扶贫连片开发、陕南移民搬迁、小城镇建设、生态环境建设、社会事业与服务体系建设相结合,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创出了“整合项目、捆绑资金,连片开发、整村推进”的“丹凤模式”。
去年以来,丹凤县围绕打造“秦岭深处最美丽乡村”为目标,坚持科学规划,在丹江、武关河、老君河、银花河等“一江三河”流域的河谷川塬区域内,选择人居相对集中、有示范带动作用的20个行政村作为新农村示范村。继续演绎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生活环境、公益事业、基层组织等五大工程“连续剧”,使这些示范村与过去建设的示范村连线成片,形成了三条“串珠型”或“板块型”示范带,成为镶嵌在大秦岭美丽生态版画中的一个个新景观。
为了提升示范村建设的整体效果,进一步增强示范效应,丹凤县整合扶贫开发、陕南移民、生态环保、以工代赈、危房改造、一事一议、财政养猪、产业信贷、小城镇建设、土地复垦整理、农业综合开发、农村社会公益事业等多类涉农项目资金用于示范村建设。确定14个有项目支撑、有经济实力的县级部门和单位进行帮扶,以每村注入40-60万元的民居环境改造资金和筹集1200吨水泥,同时发动群众筹资筹物、投工投劳,参与新农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05亿元。硬化通组路151条176公里,新建蓄水池82处,埋设管道156公里,解决了4159户1.6万人安全饮水,修建户外洗涤池2810个。改造危房625户,改造民居4436户,改厕4216户,改圈3600户,改灶3412户,硬化院落4660户,硬化入户路2685条,栽种绿化苗木45500株、灌木70000株。建成了一批规划统一、功能齐全的村级社区服务中心和农民休闲健身广场。新建或改造村级活动场所16处120间,建成卫生室21处、商业超市47个,新建或改造学校2处。使示范村的基础设施和村容村貌显著改善。
丹凤县在抓示范村建设中,还坚持经济优先发展的原则,因地制宜,合理规划,按照生态环保、适度规模经营的原则,积极培育具有地域特色的优势产业,涌现出了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产业示范大户,产业开发初具规模。在寺坪镇赵塬、资峪镇何家店等村建成养猪小区8处,年饲养量达2.6万头。新建肉鸡大棚26个,养殖散养鸡24200只,培育良种核桃园9500亩,种植中药材6850亩。新建大鲵养殖场1个,新栽植山茱萸1600亩、板栗3950亩,发展农家乐41户。
突出促农增收
用产业化插上农村经济腾飞的翅膀
丹凤县针对新形势下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农民增收“短路”问题,积极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大力培育和扶持“工农联盟”式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模式,构建产、供、加、销等“一条龙”,技术指导、经营管理、资金扶持等“一揽子”的社会化经营服务体系。
2013年,丹凤县围绕培育畜、药、果、菜、劳等五大特色产业,继续实施扩经增收、优果提质、畜产增效、劳务保现、三产惠农等“五大增收工程”,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县上坚持从实际出发,优化产业布局,合理确定发展项目。突出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放手发展龙头企业,着力发展现代农业。制定下发了扶持发展农业特色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等纲领性文件,打“组合拳”强化措施落实,以确保农业产业在“四化”联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链子”,农村经济发展“不拖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