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数一:着力打造“园区模式”,推进规模经营,修筑兴产增收的“高速路”。以项目为载体,抓住业主筛选、资金筹措、土地流转、环境保障等“四要素”,在农村优先筛选有资金实力、有经济头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能人,通过政策扶持和帮助,使其成为弄潮大市场的“舵手”。通过上级帮扶、项目补助、贴息贷款、群众自筹,以及筹集社会资金等多条渠道,推动产业化经营。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扶持现代农业园区、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发展。目前,全县共流转土地1.65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7%。形成了一批高效农业园区和工业园区,培植了一大批经营土地几十亩到几百亩的承包大户。武关民乐蔬菜专业合作社发展设施温棚蔬菜500亩、高科技连栋温室5000平方米,带动该基地周边农户100余户参与生产。
招数二:制作惠农政策的“大礼包”,为农业产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县财政建立1000万元农业产业发展奖励资金,采取贴息贷款、投保和先建后补式的直接补助等优惠政策,鼓励群众发展养猪、养鸡业。对认定为省级、国家级的龙头企业,一次性分别奖励10-20万元。对新建的山茱萸、良种核桃、中药材、水杂果、清水莲等规模化种植示范基地,均有不同程度补助。去年,累计投放农业发展贷款20多亿元,投放扶贫互助资金2453余万元,龙头企业贷款2亿多元。
招数三:积极培育龙头企业,打造能抵御市场风险的“产业航母”。以建设畜牧业强县为目标,以实施“百万头生猪”“亿只鸡”工程为重点,扶持华茂牧业、陕西未来、山凹凹等一批畜禽养殖龙头企业,带动全县建成千头猪育肥场38个,万头生猪养殖场6个,建设肉鸡大棚835个。华茂达到了年饲养屠宰5000万只的生产能力。以丹凤葡萄酒厂为龙头,投资1亿元进行改造扩建,并在棣花许家沟、陈家沟建设葡萄种植基地近万亩,形成了“种植-科管-采摘-加工-销售”的产业化经营格局;以东兴药业、商山药业为龙头,在铁峪铺、武关、土门等地发展树形金银花5000余亩,流岭3万亩山茱萸、商山千亩丹参等已形成规模。
招数四:打造富有地域特色的产业产品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狠抓农产品市场建设与营销,让农业生产经营与市场顺利“接轨”。先后投资数百万元,新建贮藏能力达千吨的气调(冷)库2个、果蔬整理包装站2个,改扩建了机耕路、西环路农贸市场,加强了全县10个集镇农贸市场管理,在西安、南京等10多个大中城市设立了农产品营销网点,培育发展了1000多个农产品营销大户。丹凤核桃、商凤鸡肉、丹凤葡萄、高峪肉牛、万湾李梅、山凹凹和鸡窝凹鸡蛋等一批农产品成为省市名优品牌。
看点精彩纷呈
创新理念推进发展方式“华丽转身”
“三农”问题属于当代中国头号难题,“三农”工作千头万绪。丹凤县积极顺应现代化的节拍,以创新精神推进“三农”工作不断开创新局面。
纵观过去的一年,由于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丹凤的“三农”工作虽然似乎失去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气氛,却呈现的是一种更加淡定理性的转型萌发状态。仍可谓亮点多多,看点精彩纷呈:
看点一:新的发展理念正在确立,找到了打开农家院门的“金钥匙”。坚持“跳出农村抓农业”的理念,用工业化之手抓农业。县上采取“三化联动”的思路,通过新型工业化发展现代农业,通过推进城镇化建设新农村,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使推进城镇化成为破解“三农”难题的有效途径。政府指导农村经济发展实现了职能的“五个转变”:一是在工作思路上,实行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协调发展;二是在产业布局上,优化产品布局,以集中连片、板块开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园区,不断扩大产业规模;三是在增长方式上,大力发展龙头企业,实施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四是在工作目标上,走“畜-沼-菜(果)”生态循环农业模式,着力发展现代农业;五是在工作方法上,尊重农民的经营自主权,不搞行政命令、“一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