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当群老人制作的盒子
商洛日报讯(文/图 记者 左 京 谢 非)面团、豆腐、肉皮、鸡蛋、萝卜,看到这些食材您会联想到什么?如果把它们与颜料放到一起呢?穿过一座曲径通幽的小院,我们要寻访的,是丹凤县商镇村6组的老艺人周当群。老人笑意盈盈,热情地掀开门帘迎我们进门,在她的案几上,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铁拐李、汉钟离、张果老、何仙姑、蓝采和、吕洞宾、韩湘子、曹国舅八个小泥人在碗里摆放整齐。对面的木盒里一只鱼精头顶红冠、手持刀叉相视而立,令人拍案叫绝。这组“八仙过海”只是周当群老人30多年来制作的祭祀用品中的一组。
摸索出来的手艺
今年76岁的周当群老人鹤发童颜,精神矍铄。提起自己当初从事这个行当的缘由,周当群老人笑着说:“也是巧合。我第一次做老了人(农村对有人过世的俗称)用的盒子(丹凤等地葬礼上用的祭祀用品),还是因为村子里有亲戚不在了,我们自家屋里的长辈们商量着要摆盒子,我才硬着头皮做了第一个。”老人告诉我,旧时农村有祭奠仪式上摆盒子的传统,后来慢慢不兴了。近年来,又零零星星见有的人家老人的时候摆盒子,慢慢有好多人就寻会做盒子的人。
周当群老人说,到现在她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做的第一个盒子是“王祥卧冰”。“那时候没有人给指点,我想了好长时间,做个啥最合适,后来就想到这个故事。因为要体现后辈人对长辈的孝道,这个故事刚好讲的是王祥不畏惧严寒,卧冰求鲤鱼,最合适不过。”老人慈祥地讲到,“我买了一块豆腐,当作冰,在‘冰’中间挖了一个小凹槽,再用泥捏了一个卧躺着的小人人,一个简单的‘王祥卧冰’就成了。”
后来,周围的乡亲听说周当群老人有这门手艺,纷纷找她订做祭奠用的盒子。老人一边做盒子上用的“白莲花”,一边谦虚地说:“我有啥手艺呢嘛,没有拜过师傅,都是自己在那儿闲着琢磨出来的。你看这‘莲花’,就是把蜡化成水,然后用鸡蛋这么一蘸,往凉水里一搁,花瓣自然就出来了。我刚开始不知道把这一个个花瓣咋样粘起来,想了好多办法都不行,后来试着把两个瓣在热蜡水里一蘸,咦,还给粘住了。”老人像变魔术一样在我们面前展示着,这如今看上去简单的工艺,饱含了老人的朴素智慧和无数次辛苦的尝试。
制作泥人到夜半
老人不仅会做祭奠用的盒子,而且会做纸扎、寿衣。在老人的“工作室”里现在还摆放着一台旧式的缝纫机,76岁高龄的她现在零星接寿衣店的活计加工寿衣。
周当群老人育有4个儿子,如今她已经儿孙满堂,儿子们早已成家立业,最大的孙子都已到了要成家的年纪。而老人也有一段心酸的往事。老人说:“我老伴去世已经20多年了。他在邮政上工作,人在时家里条件还可以,但他一走家里的负担就重了。那时候我大儿子结了婚,剩下的都还没有娶媳妇,我就没日没夜地捏呀、缝呀、剪呀,给我的儿子们都娶了媳妇。”老人说的很恬淡,脸上满是自豪与满足。
老人没有专门学过制作泥人的手艺,所有的故事基本都是她小时候听戏或听大人讲故事学来的。为了把小人的模样做像,她到处翻找有画儿的小人书,对照著书上的样子用面团捏胳膊捏腿,剪小人的袖子、做头饰。细看每一个小人,每一处都能看出老人花的心思,从脸上的表情到衣服的颜色,到手中的武器,形状、材料都是老人在灯下一点一点琢磨出来的。“那时候晚上不过1点我都睡不了觉,早上不到6点就起来了。有时候还带着孙子,先把娃哄睡着了继续做。”老人说,到现在她还是保持以前的作息规律,而且闲不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