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洛日报讯(记者 李敏 见习记者 王倩)农具、粮食柜、大方桌……这是典型商洛农民的堂屋布局,可走进商州区夜村镇吕涧村村民吕安正的家,却是一阵墨香扑面而来,墙壁上挂满了毛笔写就的书法作品。吕安正已届古稀之年,是吕涧小学的退休教师。40多年来,他一直坚持提笔练字,其间从未间断过。就像他说的,不为名利,只为修身养性,造福他人。
5月7日,记者来到夜村镇吕涧村吕安正的家里,进门右手边就是他这些年来一直练字的书房。我们到来时,他正在伏案练字,说是书房,但里边陈设极其简单,一张大方桌、一台砚、一支毛笔、一叠宣纸就是全部家当。
自幼爱好书法
自幼就喜欢写写画画的吕安正,那时家里的条件非常艰苦,笔墨对他来说更是奢侈品。1969年从学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南秦水库的工程队干会计工作,这份工作最大的好处就是为他解决了写字所需的纸和笔。“那时候物资匮乏,家里也买不起白纸,我就用黑纸写作业,参加工作后看到那么多白纸,实在喜欢,就天天练字。”吕安正回忆,为了学写字,他总是会利用上街为单位采购的机会,留意街道上的路牌和墙壁上的标语和广告语,觉得哪些字写得好看了,便记在脑子里,回去了照著书写,有时候写着写着忘了,他就放下手中的笔跑回街上再看,回去接着练习。
给学生教授书法
1974年,吕安正回到了吕涧村,做了一名乡村教师,平时除了教授基础课之外,还会不定时地为学生们教书法。“古语说,字如其人,一个人写的字就代表着他的性格和人品,写得一手好字很重要。”这是吕安正一贯的教育思想,但在当时的教育体制下,学校是“唯分数论”,毛笔书法课不是特别受重视,每周只有一节课,还时不时会被别的主课占据,或是让学生自习。为了引起学生对毛笔字的重视,吕安正每节课都认真写好板书,从不胡乱应付,培养学生对书法的兴趣;遇到书法课,他就拿起自己的毛笔和纸,给学生示范。当时本村学生吕涛红在他的班上,平时很调皮淘气,但却对写字很感兴趣,常常没事跑到办公室看他写字,他就手把手地教习吕涛红,从握笔的姿势,提笔的力度,一点一滴地指导。后来吕涛红毕业成家后,忙于家庭事务,但是只要一有空就会跑到吕老师家里,拿起他的笔就写。“人写的字就像人的门面,当老师的时候总希望学生能把字写好,要想教好,自己首先得写好,做好榜样,现在吕涛红的字拿出来人都说写的不错,娃自己高兴我也高兴。”吕安正说。
“写字是一种情怀,从中能得到快乐”。每到过年的时候,村里的乡邻都拿着纸来找吕安正,让他给写春联,前几年的时候,过了腊月二十三,几乎每天晚上要熬夜写,每家一写就是三四副,楼门、大门、小门,就连猪圈的门口都要贴上“六畜兴旺”。“能有这份手艺,帮乡亲们写写对联,说明人家赏识咱,哪怕熬夜加班,心里是高兴的。”
退休后仍发挥余热
退休以后,吕安正在村里的老年协会担当副秘书长,协会里的标语和简介都由他来操办。为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他每年都组织村里的书法爱好者进行交流比赛。春节期间,他带领村里的妇女排练文艺节目,教他们练习秧歌舞,由于表现突出在市区的比赛中获了奖。“老吕在我们村就是个艺术家、文化人,啥都懂,尤其是书法,你看他每天忙里忙外但总会抽出时间练字,一年到头就没停过。”老吕的好朋友王立星说。再说到为何偏偏钟情于隶书,吕安正说:“最早是由于自己写的美术字和隶书很相近,后来上了年纪慢慢觉得隶书很像我的人生,也像我平时的生活状态,平和,言正、也算是督促自己的性格吧,让自己不急不躁,端正、有原则。”临走时,老吕的和妻子送我们到门口,妻子打趣说:“整天就钻到墨汁里,也不嫌臭烘烘的。”“那墨汁是香的!”吕安正争辩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