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陈维旭)位于商州西南杨斜镇东约三华里处的松云寺,坐落于秦王山北麓、南秦河南岸,旧称关帝庙,乡民口传老爷庙,因无正史记载,始建无考,沿革不详。改革开放以来,地方政府注重旅游业的发展,积极保护寺院,1982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随后发现光绪十六年(1890年)乡民捐资重修寺院的石碑,松云寺数百年来的神秘面纱,初被揭开。
根据光绪十六年的碑文记载来看,此地以前已有寺院,只是规模较小,只有大殿3间,名曰关帝庙,当年重修扩建,有前后殿6间,厢房7间,且有钟楼、戏楼,便于每年守岁演戏,可见当年逢会时甚是热闹。殿内有关帝及若干三国人物塑像,亦有佛家神灵供人祀奉。也是此年,因院内有一状似蟠龙之古松,正式更名为松云寺,从此松云寺闻名遐迩,过往行人无不驻足观瞻。据村中长者回忆,解放初期,大约1950—1951年间,有一些国民党军队的俘虏被关在庙内改造整训,由于寺院偏小,要住大殿,才把庙里的神像统统捣毁,丢弃河里。钟楼和钟也是这时被毁,但戏楼尚在。戏楼底层为石块砌成,高约6尺,戏台阔3间,进深约二丈多,飞檐,是典型的清代风格。农业合作化后,松云寺为生产队的场房,院落为生产队场院,知青下乡时还在戏楼上演过欢呼九大胜利召开的文艺节目。六十年代初,在松云寺建松云小学,占据了寺院大殿,同时杨斜敬老院也在此成立,住进了几位孤寡老人,杨斜公社卫生院也在此落脚。这一清净之地,也就成了一个大杂院。1974年遭遇洪水,寺前公路被冲,为重修公路,扩大学校,戏楼被拆,寺门南移,寺院明显缩小。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卫生院和敬老院相继迁走,小学仍在,但已与寺院分开。
松云寺院内有棵神奇的千年古松,俗称龙松,千百年来被人称颂。唐代大诗人柳宗元路过商州时给它写了一首诗:“孤松停翠盖,托根临广路。不以险自防,遂为明所误。幸逢仁惠意,重此潘篱护。犹有半心存,时将承雨露。”诗前有注曰:“商山临路有孤松,往来斫以为明,好事者怜之,编竹成援,遂其生植,感而赋诗(全唐诗870页)。”由此可以判断,此时并无寺院,寺院的初建年代当在唐以后。
著名作家贾平凹2010年9月专程去松云寺赏松,并撰文写到:“一棵孤松在院子西边,一搂多粗的腰,皮裂着如同鳞甲,能一片一片揭下来。树高到一丈多,骨干就平着长,先是向东北方向发展,已经快挨着院墙了,又回转往西南方向伸张,并且不断曲折,生出枝节,每一枝节都呈Z字状,整个院子的上空就被罩严了。松树真的像条龙。应该叫松龙寺吧,却叫松云寺。叫松云寺着好,因为松已是龙,则需从云,云起龙升,取得是腾达之意哈。”不仅如此,他还主动给寺院写了牌匾。
我请教了一些林业专家,查阅了许多资料,结论是:天下的奇松不少,但和松云寺的龙松相比,都不能同日而语。全国最有名的奇松当属黄山迎客松,其生长地势险要,但树型平常,姿态单一;河北丰宁县人称“古松之王”的奇松,树高8米,覆盖面积525平方米,横生九枝,又叫九龙松,但和松云寺的龙松主干横生、状似蟠龙实在无法相比;北京门头沟寺的九龙松,也是因为九条硕大枝干如九条银龙而得名,但其枝干杂乱无章,形象与“龙”相去甚远;天津蓟县盘山风景区有一棵“盘山奇松”,弯腰横向直长,像是给来人鞠躬,据说乾隆皇帝曾赞叹说“天下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给了很高的赞誉,但它是弯腰横向直长,松云寺的龙松横向盘旋生长,而且长出了龙的形状,相比之下,盘山奇松只能甘拜下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