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留守儿童家访
商洛日报讯(文/图 高军军)“我的绝大部分时间都要来陪留守孩子,他们太需要关爱了。”山阳县户家塬镇中心校郭艳丽如是说。6月6日,笔者随郭艳丽深入留守学生家中家访,见证了一个个命运多舛孩子的家庭实况,也体验了一名专职负责留守儿童副校长的辛苦。
探访留守孩子
三(1)班的小党,母亲是残疾人,党同学今年9岁,父亲在外打工,一年只能回来一次,爷爷奶奶体弱多病,在镇政府跟前打工,并租房子照看孩子的上学。这几年由于太过劳累,爷爷得了腰椎劳损,现在基本上干不了重活。党同学回来后不仅要照看残疾的母亲,还得干家务活,帮忙做饭,洗衣服。奶奶很是心疼孩子,但家庭的困难只有让孩子多学点知识,早日成为家庭的顶梁柱。
在街道村胡国海家中,身为重度残疾的胡国海不能下地劳动,妻子在他残疾后就离家出走,杳无音讯,那时候孩子才1岁,如今孩子已经八岁上二年级。在她幼小的心里,想不通别人都有妈妈自己为什么没有妈妈,让几位家访的老师流下了眼泪。在留守学生聂同学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他租住的房子,房门紧锁,邻居告诉我们,孩子的妈妈每天都是早上出去,很晚才能回来,孩子说,他妈妈在坡上老家种地,不得不回去。短短的一个下午,我们走访了贫困留守孩子7家,并把每个孩子的家庭详细情况都造册登记。
关爱留守儿童
户家塬镇针对留守儿童实际情况,采取各种有效措施,为留守儿童撑起一片蓝天。该镇各学校成立了“留守儿童关爱中心”,实行全员参与,加强了对留守儿童管护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管理。户家塬镇中心校把“留守儿童”教育工作定位为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全体留守儿童,普及学会学习、人际交往以及生活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心理健康常识,以预防为主,帮助学生树立心理健康意识,了解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建立必要时求助的意识,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自我完善和健康发展。学校组织开展了“留守儿童”的普查活动,摸清了留守儿童的底数,建立了留守儿童一人一卡档案,为每个留守儿童建立了专门成长档案,形成了长效管理机制。开通“亲情电话”、“亲情视频”,设立了“留守关爱儿童之家”,鼓励孩子们每月与父母通话一次,有条件的家长可以和子女亲情视频,架起了留守儿童与父母情感沟通的桥梁。学校公开教师电话,让外出务工家长随时与老师联系,希望家长多关心留守在家的子女,安排有经验的老师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留守儿童”是弱势群体,为此,学校为“留守儿童”实行“三个优先”。学习上优先辅导,学校从学习方面对留守儿童逐一进行分类、分组,落实到每一位任课教师。由任课教师具体分析学生的学业情况,制定学习帮扶计划,明确帮扶时间、内容和阶段性效果。每个留守儿童由老师牵头确立一名学习帮手,教师对结对帮扶效果进行定期检查,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做到“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学校组织留守儿童参加集体活动,建成了“留守儿童关爱之家”,并且做到有工作人员、有活动场地、有办公设施、有固定电话、有活动经费。活动室的建成为留守儿童提供了课余的活动场所,改善了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环境。在留守儿童中确立帮扶对象并配备帮扶教师,帮扶教师经常与留守学生互相交流、沟通,随时掌握留守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他们健康成长。教师定期走访,确定教职工定点定人联系留守学生作为帮扶对象,建立了与代理监护人沟通联系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