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凤琴每隔一天就会上街卖自己种的菜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肖 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柞水县城有这样一个群体:推着架子车的卖菜人。那时,距离县城不远的石镇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几乎每家都有个几分地,村民多以种菜为生。每天清晨五六点,勤劳的卖菜人就上路了,他们的架子车里装满前天下午采摘的新鲜蔬菜,一路吆喝,边走边卖,到县城后再找一个固定的位置,在随身携带的小板凳上一坐,这一天就在你挑我选、讨价还价声中度过了。
20多年过去了,随着城市化的逐步推进,处于城乡结合处的石镇村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一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一家家菜店应运而生,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农民放弃卖菜,离开了熟悉的家园,在市场化的洪流中寻找新的定位。当年,那个推着架子车,赶场一样去往县城卖菜的群体正在消失。
62岁的李凤琴是为数不多的老卖菜人之一,她是石镇村一组人,20多年前就推着架子车走街串巷地卖菜,20多年后,她的两鬓已生出了很多白发,却依然每天来回走15里路,保持着原来的生活模式。李凤琴告诉记者,三个女儿均已出嫁,家里除了他们老两口,还有一个念大学的儿子,年纪大了出门打工已不现实,为了供儿子上学、维持日常开销,她的卖菜生涯从未中断过。以前家里有2亩多地,后来修高速路把地征了一大部分,现在仅剩下七八分地了。
李凤琴说,现在地少了,菜供应不上,只能两三天来县城卖一次菜。66岁的王春兰是石镇村二组人,她和李凤琴一样,都是老卖菜人,不过好的一点是,她家比李凤琴稍近些,来回能少走5里路。王春兰回忆称,最初光二组卖菜的就有几十人,大家都是邻里街坊,你喊我,我叫你,一起结伴上县,在枯躁的路途中洒下了许多欢声笑语,后来,贩菜的人多了,菜越来越不好卖,很多同伴就放弃了老本行,年轻的出外打工,年老的在家看孙子,只有她还在继续着,说到这里,老人的神情有些落寞。听王春兰说,她家原本有1亩多地,后来也因高速路修建被征收了,她和老伴就在河滩边拾了一点地,种点豆角、黄瓜、葱等时令蔬菜,一天下来能挣个几十块钱。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石镇村曾经热闹一时的架子车队伍如今仅剩五六个人了。他们多数已年过六旬,因种种原因依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卖菜生活。他们的菜新鲜,有熟悉的菜园子味道,但是在周围丛生的菜贩子中间,在逐渐兴起的规模化种植中,却因品种少、总量小、季节性限制太强而日益凋落。“卖菜啰!”也许这一声熟悉的叫卖,这一群壮观的架子车族,会最终成为一个时代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