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小城理发匠

小城理发匠

2014-07-22 10:05:30

用剃头刀刮胡须

用剃头刀刮胡须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文/图 见习记者 谢 非)一位七旬老人,近半个世纪做着同一份工作;一间小小的理发店,见证了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如今,这家小小的不起眼的理发店仍然是老人每天工作的地方,用他的精湛手艺,真诚地迎接每一位客人。光阴荏苒,在不知不觉中,他靠着一份坚持,竟成了全县城年纪最大的理发师——他就是丹凤县西环路长虹理发店的店主冯长恩。
  手艺精湛
  冯长恩的理发店位于丹凤县城船帮会馆门口的对面,一间十分不起眼的小店,平时都不会有人注意到。店的招牌已经斑驳褪色,店里只有一把理发椅,而且还是很旧的老式的铸铁椅子。但是就在这样一般人不会留意的小店里,却有着全县该行业年纪最大的人,并且店主人的手艺随着时间的推移越发精湛。因为是用老式剃刀,现在的年轻理发师傅基本不会,也不愿意花时间去学,所以来这里的都是一些老顾客,他们享受这种旧时的手艺,感觉这样才算剃的干净。有的来剃光头,有的来剃须,还有些人两样一起,来“一条龙”服务。有些顾客说,自己当年上学的时候就是在冯师傅这里理发,现在退休了还继续在这里理发,已经成多年的习惯了。只见冯长恩麻利的在帆布条上蹭了几下剃刀,在手起刀落间,头发纷纷掉落,差不多五分钟左右,就剃出一个大光头来。剃须的过程复杂一点,需要用热毛巾先把脸捂热,然后涂上肥皂泡。“因为下巴是人皮肤比较细嫩的地方,所以剃胡子的时候要分外小心。这套手艺都是我自学的,没有人教,开始的时候给人刮破,没少给你赔礼。”
  无心插柳学技术
  冯长恩出生在建国前,那个时候,理发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件奢侈的事情。全县城唯一的理发店承担了几乎百分之八十的老百姓理发的任务。所以在学校,每个班都会买一个手动的推子,男同学们就互相理发。渐渐的,冯长恩的理发手艺越来越好,就在同学间出名了,很多同学都找他理发。我问他,你当时没有任何经验,同学们不怕你给他们理坏了,很难看。结果冯长恩爽快的说:“理坏了就算了,那会儿学生发型都简单,要么推光,要么就是锅盖头,大家也没多高的要求,我的手艺最早就这么练出来了。”
  16岁那年,冯长恩初中毕业,他没有选择回家务农,而是看好自己的理发这门手艺。于是他开始走街串巷,扛着板凳,带着工具,开始了自己职业理发师的生涯。因为是初出茅庐的新手,他招揽生意的办法就是理发的价格直接比店里的便宜一半。这一走就就是六七年,“开始的时候肯定有人不相信我的手艺,我就跟他们说你试一下,要是理坏了不要你钱了。”冯长恩说,“我就是这么一点一点的赢得顾客的信任的。从开始的几元钱到最后他一个月能有三四十元的收入。”
  第一批个体户
  随着上世纪80年代农村开始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之后,中国社会进入到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一切的积极因素都在被调动,所有人都跃跃欲试。
  “当时整个社会的风气就是提倡搞个体户,我一看全县城就那一家国营理发店,就想自己开一家试试。因为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要经营一家店面,所以当时还算是大胆的尝试。”冯长恩说;“没想到这一下竟成了全县第一批开理发店的个体户。”当时他找到工商局,结果工商局给他在老武装部旁边划了一片地方,周围全是荒地。于是,冯长恩就在武装部的隔壁搭起了一间小屋,就当做是门面了。地方偏僻,又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这些并没有动摇他开店的念头。在后来的岁月里,县城历经多次改造,他的小店也从一个地方挪到另一个地方,但是他都没有想到过放弃。用他的话说,自己已经是个“机器人”了,只会每天重复的干这个工作,但是凭着这间店铺,他养活了一家六口人。
  没有指纹的人
  冯长恩老人干了一辈子的理发,所有的事情都是亲力亲为。和所有的职业一样,都有所谓的“职业病”。“这一行啊看起来在屋里,是个轻松活,其实也不轻松,你看,我这双手,全是裂纹,指纹都快磨没了。”因为常年和洗发水、染发剂打交道,冯长恩手上的皮肤没有一处是完好的,一年四季手指上都有白色的医用胶布缠着。后来条件好了,有了橡胶手套,但现在仅橡胶手套两个月就要换一副,以前对手的损害可想而知。我摸了一下老人的手,粗糙犹如砂纸,但指尖的指纹真的模糊难以辨认,指头几乎成光滑的了。即便如此,现在每一位来店的客人他都亲自给洗头,他说这是习惯也是对顾客的尊重。
  车子不倒一直推
  冯长恩至今仍然坚持早晨八点开门,晚上八点关门的营业时间。他说;“前些年老伴儿走的早,我这些年一个人开这个店,最起码能找点事情干,能和人说说话,不干的话觉得生活没意思。人没点爱好还真不行,我平时喜欢看新闻,喜欢和人聊时事。”采访期间,他就和我们聊到了最近的国际政治,突然让人感觉他完全没有70岁的样子,给人的感觉只有50多岁。在平时没有顾客的时候,他会点上一支烟,听着秦腔,享受着难得的悠闲,因为繁忙一天中的片刻悠闲,才让人觉得珍贵。在问及打算干到什么时候,“车子不倒一直推。一直干到干不动那天为止。”冯长恩脱下工作时的白大褂,然后坐在那把很有年头的理发椅里,手里的烟卷冒着缕缕青烟,笑着说。
 

  • 相关阅读
  • 县城最后的菜农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肖 云)上世纪九十年代,在柞水县城有这样一个群体:推着架子车的卖菜人。那时,距离县城不远的石镇村是远近闻名的蔬菜村,几乎每家都有个几分地,村民多以种菜为生。每天清晨五六...

    时间:07-22
  • 一个深山穷村的蝶变

    旅游旺季的到来,太子坪村农家乐生意火爆。  商洛日报-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王 涛 通讯员 孙传卿)商南县金丝峡镇太子坪村党支部书记段来林,扎根这个偏远山村,开拓进取、知难而进、勇于挑战,带领一班人拼搏在...

    时间:07-22
  • "美丽乡村"建设让乡村美起来

      (商洛之窗讯)在商南县富水镇洋淇村,去年10月建成通车的富穆乡村公路穿境而过,水泥路面干净整洁,5.5米宽的水泥道路两侧绿树成荫,繁花盛开,走在路上,花香四溢,扑鼻而来。这是该镇"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

    时间:07-22
  • 山阳对黄标车及老旧车辆限行

      商洛日报讯 (高军军 雷关博)为了切实加强机动车排气污染防治,落实污染减排措施,进一步改善县城环境空气质量,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山阳县人民政府决定从8月1日起在县城建城区对黄标车及老旧车辆实行限行管制...

    时间:07-22
  • 曹坪镇进行“尘肺病”摸底调查

      商洛日报讯 (余 琪 魏金水)近日,柞水县曹坪镇按照县人社局相关文件要求,关注弱势群体,为全省统一准确制定解决患尘肺病农民工救治救助问题的政策提供重要依据,该镇在辖区内扎实开展患尘肺病农民工现状调查摸底...

    时间:07-22
  • 锻炼身体意外受伤 两小伙救人获称赞

      商洛日报讯 (田 波)近日,山阳县人民广场发生了这样一幕,面对意外摔倒导致脚踝骨折的陌生人,两个年轻的小伙子挺身而出,在众人的协助下合力将其送到医院救治,目击这一场景的群众纷纷竖起大拇指称赞。   据...

    时间:07-22
  • 商南多项新政破解脱贫三难题

      商洛日报讯 (李治军 吴 锋)7月15日,商南县出台多项扶持新政策,着力破解“双包双促”贫困户普遍存在的缺产业发展资金、缺技能、缺就业门路三个突出难题。   破解产业发展资金短缺难题。从今年起,...

    时间:07-22
  • 洛南成立全市首个法学会

      7月18日,洛南县举行法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全体会员会议,来自该县法学界、法律界和其他社会各界人士55名会员参加了大会,据了解,这是我市各县区成立的首个法学会。   近年来,该县法律和法学研究工作者勇于...

    时间:07-21
  • 洛南扎实推进"双包双促"工作

      今年以来,洛南县立足县情实际,创新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强力推进"双包双促"工作,截至目前,全县214个部门单位、4862名干部职已经全部进村入户开展结对包扶工作,共结对包扶贫困村214个,贫困户15211户。...

    时间:07-21
免责声明:本网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本网站转载图片、文字之类版权申明,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