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3日,市委书记胡润泽深入商州区部分镇办,就抗旱及受灾情况进行调研,并看望慰问抗旱一线干部群众。

代学平的老父亲正在打井

代兴明种的玉米基本上都干死了,他准备把这些玉米挖出来,种些核桃树。

因为有水源灌溉,陈连山家的玉米长势不错。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文/图 记者 李 亮 见习记者 陈 琛)2014年8月5日,79岁的曹喜梅老人坐在院子里等待着她的“贵客”。其实在她心里,“贵客”也是亲人。老人的家在丹凤县竹林关镇孤山坪村西坡组,就像这个组的名称一样,老人和周围7户邻居住在这个高山坡上。从坡底到老人的家一共有4里路,而且都是略窄的土路,交通极不方便。几个月前,因为干旱,老人和邻居们吃水都要从坡底的河里运。老人的儿子住在坡下,闲下来时,就会骑着摩托车给老人运些水来,坑洼不平的土路颠簸上来水就少了许多。这样的情形没持续多长时间,老人的“贵客”就来了。镇干部听说了该组的情况,立即安排给坡上的几户人家送水。每次拿三轮车拉上十几桶,就够坡上人家几天用,一个月拉好几次,一拉就是3个月。2014年商洛遭遇大旱,像这样的情况不胜枚举。
今年,我市遭遇了50多年来最严重的旱情。入夏以来,由于降水较少,气温持续偏高,我市七县区均不同程度遭受中到重度灾害,水源枯竭,人饮困难,田地干涸,到处一片干枯的景象。据统计,我市农作物受灾面积达到185万亩,90.9万人饮水受到影响,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3.86亿元,这对于正处于发展中的商洛人民来说无疑是沉重的一击。然而,商洛人民并没有因此而灰心丧气,他们齐心协力,众志成城,自上而下地发起了与旱魔做斗争的积极行动,谱写了一篇“人间有情”的壮美诗篇。
全市抗旱总动员
自6月份以来,我市连续2个月未出现大范围有效降雨,各地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减少6至7成。七县区人畜饮水不同程度受到影响,农作物大面积绝收,部分工矿企业因旱停产,特别是商南县城区供水出现危机。全市大部分地方达到中度干旱,局部达到重度干旱,其中商南县出现有气象记录以来88年不遇的干旱。面对旱灾,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坚决的态度、有力的措施投入到抗旱救灾的工作中来,放弃休假,不分日夜,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奋力自救,为抗旱救灾提供了最坚强的组织保证,也为全市人民战胜旱灾树立了坚定的信心。
7月24日,我市紧急召开防汛抗旱视频会议。8月1日,市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全市旱情及救灾减灾工作。8月2日至3日,市委书记胡润泽、市长陈俊放弃周末休息时间,分别奔赴商州、洛南和商南、山阳四个县区检查指导抗旱工作。市上确定由7名市委常委和7名副市长分别带领7个防汛抗旱督查组立即奔赴各县区督查抗旱工作。与此同时,市政府决定从8月4日12时起,启动Ⅱ级防抗干旱应急响应。
8月2日,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召开紧急督查工作会议,安排成员单位分赴各县(区)督促检查抗旱工作。深入旱情最严重的地方,及时了解抗旱应急情况。8月3日晚,市委书记胡润泽主持召开全市抗旱救灾工作情况汇报会,研判当前旱情形势,部署全市抗旱救灾工作。
旱情就是命令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七县区党委、政府根据各自不同的灾情,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抗旱措施。
商州区委、区政府狠抓措施落实,切实把抗旱保秋、抗旱保人畜饮水、抗旱促农民增收作为当前农村工作的头等大事。全区累计投入抗旱资金39万元,抗旱上劳8万余人,整修、疏通渠道23处10公里,新修机井3眼,投入抗旱设备260台套,灌溉农田9万余亩。
镇安县由县级领导牵头组成5支抗旱督导组,对各镇抗旱工作进行全面督导检查。从农业、林业、水务、气象等部门抽调100多名技术人员,成立了20支抗旱服务队深入镇村开展抗旱救灾指导。县上拨付140万元应急资金,购置大型水泵,及时启动县河二级备用水源,全力保障城区居民生活用水。
丹凤县按照“先生活、后生产”原则,采取打井找水、应急送水和加快供水工程建设进度等方式,努力加大用水供应力度。有效利用现有水源,组织群众全面检修抗旱设施,疏通、开挖灌溉渠道,采取蓄、引、截、堵、拉、担相结合,渠、库、塘、井、站、泵一起上的办法,加班加点开展抗旱作业,努力增加灌溉面积。
山阳县迅速启动四级抗旱应急预案,发动5万名干部群众,组建600支抗旱服务队投入抗旱减灾工作。为保障群众日常用水,该县新打人饮机井121眼,铺设管道100公里,设立临时供水点96处,投入机动运水车189辆,在高坝、中村、板岩等镇启动建设陕南移民搬迁安置点和集镇供水工程62处。
洛南县启动应急预案,组建抗旱救灾工作领导小组,成立应急水源调度、农业生产、工业生产等八个工作组,扎实开展抗旱救灾。该县把人畜饮水放在抗旱救灾工作首位,加强水源管理,加大水源供应,并加大对烤烟、核桃、蚕桑、薯类等农业特色产业的抗旱力度,采取机井抽水、泵站提水、沟渠引水、车辆运水和人工挑水等对农作物进行补水灌溉。
柞水县采取统一管理和科学调配水资源、积极寻找新水源、组织车辆运水送水、加强水质监测等措施,积极开展生活生产自救,优先保障人畜饮水需求和饮水安全,保证受灾群众有水喝、有饭吃。同时,利用已建成的机井、塘坝、泵站等灌溉设施,挖掘水源,整修输水渠道,全力灌溉保苗,最大限度减少农作物损失。
商南县组织车辆从丹江过风楼、清油河向县城运水,确保城区居民基本生活用水需求,每天运水车辆达到30辆,日运水量达到6000吨;在丹南地区组织运水车辆免费向群众送水;动员企业自行节约用水,同时组织群众及时启用水井、水窖等自备水源;抽调2辆消防车和2辆运水车,在城区居民集中区设立临时供水点,24小时不间断供水,方便群众取水。
基层组织作用大
8月6日,在山阳县板岩镇政府院子,记者看到了一个插有红旗的皮卡车,上面印有“板岩抗旱救灾队”的字样,车上装着成捆的白色塑料管,旁边的楼梯口还放着几个摞起来的水桶。“这些都是十几天来为村民送水的工具。”镇干部介绍道。
随后,记者来到了该镇王家店村谢家瑞家,听村里的人说她今年已经80岁了,儿女都不在身边。“老人家,您平时有水喝吗?”“有,多着呢,天天都有人给我送水,一天好几次。”老人高兴地说。据了解,该镇实行了责任包抓制,领导包片,干部包村,首先保证人畜有水,其次在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保农作物。
在北沟寺村北沟寺组,记者看到了这样的场面,村民们正在忙碌着修建蓄水池,拖拉机在一旁负责拉沙,几个年轻人正在垒砖块,一个老人正在沙堆旁用铁锨搅拌沙。已经是下午七点,大家还丝毫没有休息的意思,都想着多干点活,尽快把这个蓄水池建好。66岁的王江友在这里已经干了好几天。“我们都是自愿来的,村里在家能动的都来了,还有十来个八十多岁的也都参与到这项工程中,村里人都高兴,以后再也不用愁没水吃了。”老人乐呵呵地对记者说道。
据村支书李自成介绍,以前村子稍微一干旱,就断水,现在这项工程的启动,给老百姓吃了一颗定心丸,全村五百多人都参与到工程中来,有车的提供车,有劳力的贡献劳力,每天早上六点多就开始干活,中午回去吃顿饭,一直忙到晚上八点才收工。
板岩镇安门口村是市纪委“双包双促”的包扶村,旱情发生后,黄思光书记亲自到这里查看情况,为该村联系架起了13千瓦的大型水泵,连续三天72小时不间断地灌溉农田,缓解了村里800亩田地的旱情以及100多人的饮水问题。
其实,板岩镇只是我市众多镇的一个缩影。许多天来,无论走到哪个村子,都能看到镇干部忙碌的身影,送水、拉管道、组织群众打井、帮助饮水灌溉,在这些最基层的干部心里,老百姓早就成了他们的亲人,有怨言他们接受,有意见他们采纳,他们总是想着尽其所能地为老百姓保障好饮水问题。
村民抗旱自救
在政府的带领下,各地群众也纷纷投入到抗旱自救的过程中。
记者来到山阳县银花镇叶家湾村,村民叶载义正在给自家打井。打井的机器还在半空中架着,打井师傅在梯子上忙碌着做打井前的准备工作。
以前,叶载义都是在附近邻家的水井打水,因为几口水井都是人工打的,井比较浅,天气干旱几个月后,水井都相继干了,有时为了一桶水,要走500米。家里人一直以来的愿望就是能在自家门前喝到水。这几个月刚好他家里盖房,需要用水,于是他就决定打上一口机井,他的这个想法刚好和邻居叶邱瓜不谋而合,于是两家人共同出资打了这口井。“打井政府还给补贴,两家人再一平摊,花的钱就少许多了。”叶载义说。
负责打井的是街道村的村民王金华,今年40岁,典型的庄稼人,黝黑的皮肤,虽然是阴天,但是他的额头上已渗出了细密的汗珠,短袖和短裤沾满了泥巴。这已经是最近一段时间他打的第四口井了,以前干电气焊的他,家里也同样面临吃水难的问题,“今年的干旱让往年的井十井九干,村里人最近不是修井就是挖井,大家都在积极地与干旱做斗争呢,大家团结在一起力量大着呢。”说完,他擦掉额头的汗珠,又爬上梯子忙碌起来。
在该镇寺北沟村,村支书李瑞清正在组织村民灌溉玉米。“我们刚刚修复了一口大井,水多着呢。”李瑞清边说边把我们带到了大井旁。
“我老伴一整天就守在地旁边,看着我给包谷浇水,还老说有水真好,把我都听烦了。”正在浇地的村民陈连山笑着说。
在陈连山家的不远处,代学平一家正在打井,他65岁的老父亲则担任的是主力。
远远地见到代学平的小孩在搬石头往小推车里放,再由他的老母亲推到井边,代学平借助小吊车把盛有石头的车放进井里,井底的父亲一一搬出去垒井。这已是他们打井的第六天,从开始到河里捡石头,到挖井坑,再到用石头垒井壁,全家人都是齐上阵,忙的不可开交。
“我们通过开启渠、塘、坝等灌溉设施,采取引河塘水、抽取地下水等措施扩大用水范围,发挥抗旱服务队、突击队的作用,动员广大群众开展抗旱保收活动,先保人畜用水,再考虑救苗。”银花镇镇长说。
干部就是旗帜
关键时刻,干部就是一面指引方向的旗帜。此次旱灾中,涌现出了很多干部代表,带头发挥了旗帜的导向作用,为老百姓树立了抗旱救灾的信心。
采访中,记者见到了山阳县防汛办主任屈义镜,他已经二十多天没有好好休息了,因为长时间奔波在各个乡镇,他的眼睛和脚已经浮肿了,当大家都建议他休息时,他淡然一笑,“旱情不让我休息。”
其实,在很多县都有像屈义镜一样的干部,指挥在第一线,工作在最前面,与群众同吃、同劳动,奔跑在受灾群众最集中的地方,忙碌在抗灾最困难的地方,把群众的利益时刻挂在心头。他们,受到了群众的高度称赞。
老天终随人愿。自8月6日起,我市各地均出现了降水,旱情得到了局部解除或缓解,辛苦了几个月的人们终于可以歇息下了。
这场大旱的考验,我们经受住了。我们应该发扬全市人民这种自上而下拧成一股绳的精神,也应该铭记抗旱关键时期大家齐心协力、众志成城抗旱救灾的信念。
大灾过后的反思
大旱是对人的一种考验,更是对抗旱设施及能力的拷问。此次商洛人民自上而下战胜旱灾的过程中,同时暴露出一些薄弱环节,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水利设施相对落后,跟不上农作物的需要。有些地方的灌溉渠几年前被毁了,多年以来也没有修好,如果能尽早地修好,农作物就会少一些损失。
把节水意识变成一种习惯。遇到灾情后,人们更加意识到了水的重要性,水的利用率也自然变高,而如果我们把缺水状态下的这种节水意识变成一种常态化的习惯,而不仅仅是干旱缺水时的做法,就会使水资源得到更加有效地利用。
再者,抗旱不仅需要的是一种精神,更需要有防患于未然的忧患意识。
总之,我们只有不断认识到做法上的不足,补齐这些“薄弱点”,应对各种灾害的能力才能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