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书兼校长
王曾智虽然担任村支书,但是他心里始终放不下当地的教育。由于他们村地处偏僻,山大沟深,许多老师不愿来,一直陷入代教聘请代教的恶性循环中,村里10年间没出过一个高中生,大部分孩子念完小学就放弃学业了,这种现状就像一根刺一直扎着王曾智的心。“上辈人受穷,不能让祖祖辈辈都受穷,只有搞好教育,才有出路。”做过老师的王曾智深知教育的重要性,面对这种现状,王曾智下定决心自己办学校。当时全县没有一所私人办的学校,到底能不能自己办学?这让王曾智犯了难,他好几次去县教育局问情况,终于得到了肯定答复。没有场地,没有校舍,王曾智就边贷款盖房,边租借亲戚家的房子,终于在1998年建了一所四间一层半的学校。王曾智回忆称,第一年办学的时候,只收了85名学生,很多家长站在校门外看,但就是不敢放心地把孩子送进来,王曾智没有气馁,他相信学校的综合质量是靠时间来体现的。在办学过程中,王曾智始终把学生的安全放在第一位,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全力抓教学质量。他看到学习英语是未来的大趋势,率先在五、六年级开设英语课,后来延伸至三年级,这在当时开了全县小学英语教学的先河。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学生的综合成绩连续几年都是全镇第一,学校的名气逐渐传开了,连附近杏坪、凤镇,甚至镇安县的学生都慕名过来上学,2年后,已有257名学生在这所民办小学读书。
忍痛割爱离学校
随着农村生源的逐渐减少,再加上撤点并校的影响,很多农村学生都被父母送到镇上、县上的学校读书,村级小学已招不到学生了。并且,年纪越来越大,劳累半辈子的王曾智明显感觉力不从心了,有一次,他正给六年级上语文课,临下课还剩十几分钟时,突然感到一阵头晕,紧接着心脏开始疼痛,他强忍着,坚持上完剩下的课。“当时我感觉两条腿都立不起来了,头上冒着汗,下课后赶紧下楼去吃了点药。缓过劲之后,我这才下定决心要把学校交给政府管理。”当天晚上,王曾智就召开职工会,把这个决定告诉了同事,第二天早操后,王曾智又把全体师生集中起来,在操场上宣布他要离开的消息。“很多学生都流泪了,我也很激动,我告诉他们会有更好的老师来接替我的工作,让他们安心好好学习。”直到现在,王曾智还经常回到空无一人的学校看看,在他心里始终有个放不下的教育梦。
离开学校后,王曾智在家休息了一段时间,但他天生是个闲不住的人,听说县城建绿化所在招绿化队员,于是,他又进入了另一个完全陌生的行业。人都说“隔行如隔山”,这话放在王曾智身上也同样适用,从来没跟花花草草打过交道的他,每天的工作就是给城区绿化带里的花草树木浇水、施肥、修剪。一次,王曾智给树木喷杀虫药,结果第二天,喷过药的树叶子开始发黄,有的甚至都干枯掉落了。这可急坏了王曾智,他赶紧打电话求助有经验的老人手,这才知道是农药的稀释度不够,最后用洒水车喷洒清水稀释农药,才救活了这些树木。
同年冬天,柞水遭遇雪灾,王曾智看到雪下得这么大,害怕树木遭灾,半夜2点多就起来和同事拿着竹竿挨个打落树上落下的积雪,他们一直干到天亮,没想到沿河边来不及清理的柳树枝全都被压断了,为此王曾智没少挨领导批评。为了清理断掉的树枝,王曾智和队友整整忙活了20多天,没料到因祸得福,第二年,断掉的柳树反而长势很好。“当时我确实感到有些委屈啊,忙了一夜,结果还挨顿批评,但要是河边的这些柳树发不出新枝,那我的心里更难受啊。”
今年七八月,北方出现大面积的旱情,柞水也没能例外。为了保证城区的绿化树木不受损伤,入夏以来每天下午6时,王曾智和同事们就准时给所有绿化带浇水,全部浇一遍大约需要5个多小时,有时甚至会工作到凌晨。“今年最愧疚的就是儿子要订婚,日子都选好了,我却忙的抽不开身,只好劝儿子把日子往后推,等我忙完了这段日子,肯定给他好好操办。”王曾智说起家事满怀愧疚,但是手里的工作一天都没有落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