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过鸭绿江
鸭绿江现为中国和朝鲜的界河。要赴朝鲜参加救援,需得横跨鸭绿江。说到鸭绿江,孙山柱的情绪忽然由陷在回忆里的静穆转为不自禁的欣喜。他说以前只听人说鸭绿江,自己从来也没见过,过了两次鸭绿江却又两种不同的心情。在赴朝的时候,夜晚紧张行军,白天在树林里铲平野草,躺着休息。紧急行军八九天后,终于抵达鸭绿江边,团长通知他们过了这条江,就是朝鲜了。当时的桥都已经被美国控制,他们只好走用木头搭的便桥,桥面已经被水淹没了,只有简单的围栏来给他们抓靠。“当时虽然情况很惊险,但也不觉得害怕,当兵的,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孙山柱笑着说。
比起赴朝时过鸭绿江时那种复杂的心情,停战后回家探亲再过鸭绿江时,心情就显得异常激动和兴奋。他说,在火车上看到宽广的鸭绿江,才惊叹这条大江的宽阔。“我记得很清楚,当时伴着火车叮哐声,自己放声唱着‘志愿者进行曲’,唱了两遍,火车才通过了大桥。”说着话,孙山柱的脸上不由自主地露出欣喜,那是一种从生死线上回来的感激和从异国回到祖国怀抱的激动。
梦回千里到军营
1953年6月25日,宣布停战,作战部队撤回。孙山柱所在部队留在了朝鲜帮忙战后重建。战后的朝鲜满目狼藉,已经没有完整的房子,只剩下残垣断壁。孙山柱回忆说,虽然当时条件很恶劣,但是心里还是暖的。由于战乱,好多当地人都躲进山沟,没有吃的,就剥掉松树上的皮,第二层用水泡着吃。有时候条件稍微好点,会摘来地边的野菜用油炸着吃。“那时候是有粮吃粮,有菜吃菜。”他说,即便如此艰苦,只要有吃的,当地群众也乐意拿出来与志愿军同志们一起分享,知道志愿军没有吃的了,群众就会偷偷地把吃的放在志愿军的门口;群众没有吃的了,志愿军也会把自己的军粮拿出来一起吃。“都是劳动人民出身的志愿军,也能吃苦,任务都抢着做,现在想起来那段日子,心里还是很快活的。”孙山柱说。
1956年,从部队复员的孙山柱回到家乡,当过大队调解主任、队长,曾经的历练让他军人的品质在这个时候熠熠发光,村民都爱戴和拥护他。现在的生活离那个战火的年代已经过去太久了,孙山柱说,很多时候,他还是会梦见一起作战的老战友,梦里回到那个战场,回到那个军民同乐的地方。梦醒来的时候,孙山柱总是忍不住地流泪。“很想再见见以前的战友,可是他们都在南方,太远了。如果有可能的话,我想再回朝鲜看看,虽然隔了这么久,那些弯弯道道,每个拐弯都还记得很清楚,过平壤,到杨德,过沙川里,走汽车路到达谷山。”说这话的时候,老人沉浸在遥远的回忆里,久久不能自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