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留守妇女编织草编工艺品

群众交售草编

这个草编女士挎包时尚环保,物美价廉,背上它并不比名牌逊色。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李 亮)近日,洛南县保安镇文化站站长孙顺碧专程来到本报,向记者讲述了关于保安草编的一些事,希望通过报道让更多的人了解保安草编,让传统精巧的技艺能够广泛传播出来。据了解,近年来,孙顺碧一直致力于保安草编的宣传工作,为保安草编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长期奔走忙碌,作了很多努力和贡献。
历史悠久
洛南县保安镇的草编手工艺历史悠久,早在明清时期就广泛流行于民间。由于那时人们的生活用具非常匮乏,聪明的山民就充分利用小麦秸秆、玉米皮以及稻草为材料,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包括用麦秆制作的草帽、牛安眼、麦秆笼、麦秆碗、蚂蚱笼、草圈、草盖等,用玉米皮制作的坐垫,用稻草制作的蓑衣、草帘子、草鞋等,这些草编生活器具一直沿用至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生活器具品种变得越来越多样化,人们也逐渐减少了对这些草编器具的使用。上世纪八十年代,草编工艺品开始受到城市人和外国友人的青睐。
由于草编工艺品原料丰富,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加之技术好学易懂,老、幼、妇、残都能加工,分散到户加工,无需生产厂房,只需收购门市部即可,因此,就有了越来越多的保安人学习草编技术,大力发展草编手工艺品,并在传统草编工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增添了新的品种如坐垫、吊帘、摇篮等。这些草编手工艺品在大中城市和国际市场悄然走俏,带动了乡村经济的发展,解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群众的经济收入,为保安人民脱贫致富起了增砖添瓦的作用。
程序简单精美不易
“看着程序是一样的,每个人编出来的都不一样。”保安镇保安街一组鱼莲香说。今年已经近70岁的她,平时就是靠编织工艺品赚零花钱,一年能挣4000多元。“年龄大了,又不能出外干活,不想给娃添麻烦,在家编编这个,心情也好,挣的钱我们老两口也够花。”她说。
鱼莲香告诉记者,编出一个工艺品的程序是简单而且重复的,但是要想编出一个好看的工艺品,却是要十分用心的,用文绉绉的话讲,就是编织过程中常常牵一发而动全身。从刚开始的选原料就十分的讲究,选择玉米皮时,要把表面的皮剥掉,选择紧贴着玉米的皮,因为紧贴着的颜色更白一些,韧性也比表面的好。若玉米皮还不够白,应运用熏蒸法对其进行再处理。选好原料后,进行晾晒,储存,如果想要工艺品有特点的,可以挑选出一部分进行着色,编织时根据喜好选择不同的颜色。然后才进入到手工制作阶段。这个阶段就像鱼莲香所说的不存在复杂性,编织者必须要有耐性,否则就难以编织出精美的工艺品。而鱼莲香就像所有忠厚的保安人一样,对于自己的草编品要求非常高,每一个程序都做得非常细致,用她的话说是在为良心编织。“要让别人用的开心,用的舒服,不能让人家说咱的东西不好。”她解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