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村医熊登明行走在出诊路上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王荣金 高军军 常 哲)深山偶遇老村医
在苍茫的秦岭深处,有一个云雾缭绕的小山村,这里有千年的红豆杉,有几位曾超过百岁的长寿老人,有清冽的泉水,有成片的红豆杉林。就在这里,我们遇见一位医者仁心的老村医——熊登明。
今年64岁的熊登明,从1972年在山阳县十里铺镇王坪村做医生至今已经42个年头了,在这个不足1000人山大沟深的村子里,他与漫山遍野的红豆杉为伴,悬壶济世,实现了自己儿时的梦想,为穷苦的乡亲们除去病痛的折磨。
儿时信念做医生
在熊登明8岁那年,王坪村爆发了大规模的传染病——“猩红热”。由于当时医疗条件落后,缺少有效对付疫病的疫苗,病魔一下子夺走了上百名儿童的性命,熊登明的一个弟弟和妹妹也不幸被传染病亡,西坡组郭某一家共死去6个孩子。1963年春季“百日咳”传染病又在村里大规模流行,因为政府派了一支医疗队在村里驻扎一个多月,才有效控制疫病传染。从那时起,熊登明就坚定了长大以后要做名医生的信念。他一心要学习医术,要用科学消灭疫病,保护家人和乡亲们的生命安全。
成为村里防保员
1965年为响应毛主席“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在农村去”的号召,他积极向大队申请,参加了县上举办的农村保健员培训班,后来又到十里铺镇卫生所实习一年。然后跟随村里的老医生虚心学习、为病人采药。1972年社员集资办起村合作医疗站,熊登明正式成为一名村防保员。由于资源条件限制,用药基本是土药、土方、自种、自采、自制。村里自种有金银花、连翘,他将草药收回后自己先炒后碾制成成品。大多时候,他是一边挎着药箱去给病人看病,一边背个背篓边走边采药。他还利用空闲的时候出去采药,有时候一天跑遍一座山就为采一篓苍术、防风。
上世纪80年代实行土地联产责任承包制后,村医疗站随之解散,熊登明成了一名真正的村赤脚医生。由于没有房屋,他常常背一个出诊箱、备些常用药,走村串户,为大人看病、为小孩接种疫苗。直到1991年,村里租了两间房重新建成村医疗室,就在那简单的医疗室内他又勤恳服务了14年。2005年国家实施农村合作医疗改革,由村组干部协商解决一块地皮,国家补助1万元,他自己掏了10万元才建成两间房,经过简单装修建成现在的医疗室。据他的女婿说,老丈人过去就是给别人开开药方,让病人拿着药单去县城买药,自己不收一分钱。
一生的坚守
因为他所在村道路不便、山大人稀,有好多村民就诊必须上门服务。42年来,熊登明无怨无悔、身体力行,认真践行着一名白衣天使的承诺。
郭德斌老两口深患脑梗半身不遂,儿子是聋哑人,儿媳妇也患有小儿麻痹后遗症。熊登明每天上门帮助敷草药,自己都忘记了十几公里山路有多少个来回了,而且多半都是免费就诊。老沟的苗玉娥患有脑瘫,2000年在西安医治无效,医生说不用看了,结果请他去看,他利用中草药制成丸药,成本每天不足一毛钱,老人一直活到2013年才去世。五条沟距离村卫生室有20多里山路,村民熊传银晚上突发脑溢血,熊登明半夜赶过去,清早回来,步行往返四五个小时。三条沟的程绪莲脑梗发作,连续7天熊登明都来回奔波十几里山路为她输液治疗。今年4月28日晚,上坪组武传书打电话来说自己的妻子心脏病犯了,让熊登明赶紧过去看,晚上12点刚到家,上坪组的武传胜老婆又打电话让他赶紧过去看病,原来武传胜的老毛病又犯了,等他再次回到家,已经是凌晨3点多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