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史书民在美国留念

史书民带领民警下乡了解社情民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张 萍)身材挺拔、坐姿笔直,行事利落,眉宇间尽显精干气质,这是丹凤县铁峪铺派出所指导员史书民给人的第一印象。从一名复员军人到人民警察,虽已10多年光景,但史书民身上那种铮铮铁骨的军人本色却从未褪去。在部队,他身先士卒;在警营,他甘于奉献;忠诚、正直、果敢的品质早已渗透到了他的骨子里。
军营生活炼品质
1980年10月,17岁的史书民披上军装,戴上大红花,兴高采烈地随着军车驶向了驻地内蒙古呼和浩特,开始了他的军旅生涯。史书民所在的部队属于北京军区给水工程团,负责华北五省的供水。“我当时主要任务是寻找深层地下水,要干好这活,没有一定的技术不行,我这个从农村走出来的山里娃,一门心思想出人头地,所以到了部队后,加班加点地学技术,业务能力很快就提上去了。”谈起部队生活,史书民的思绪立马回到了30多年前。
山里娃有的是吃苦耐劳,有的是踏实认真,当别人休息时,他在机器上摸索,当别人睡下时,他还在挑灯夜读,快速汲取的业务营养很快便在实践中发挥了作用。在一次施工中,史书民听着钻机的负荷声似乎越来越大,而且有铁块相互摩擦的声音,他判断应该是深入地下的钻具出了问题,可当时全都是手工作业,就凭新兵蛋子的一句话要把几百斤的钻头提上来一查究竟,没人愿意去干,也没人相信他的判断。史书民只好找到领导,领导到工地上查看后,半信半疑地让众人把钻头提了出来。果不其然,钻具已在地下断成了好几截,断口处也都已被磨平。此后,在多次的施工事故中,史书民凭着他过硬的业务技术,每次都能帮战友快速处理,得到了团领导的极大赏识,并被保送到石家庄陆军学院学习了两年。
在内蒙大漠戈壁,吃水问题长期困扰着边防线上的军民,寻甘泉就成了史书民和所有战友那时的使命。夏季的满洲里降水量特别大,肥沃的黑土地遇到雨水,泥泞程度难以想象,四五十吨的设备进去就别想出来。史书民心里暗下决心:既然整台设备太重,那就把设备拆解开,用卡车运。好不容易与附近的边防团协调好借来了卡车,可在过河时,一辆车还是陷了进去,无奈之下,又把车上的设备部件再拆解,然后全连战士都跳进河里齐心协力连推带拉地把卡车拖了出来。设备进了目的地,战士昼夜施工,最终按期完成了任务。
国外之行长见识
“我曾到过香港,去过三个国家,领略了不同的人文地域文化,长了不少见识。”史书民说的三个国家就是美国、日本和韩国。史书民到美国的第一站便是华盛顿。史书民说:“美国人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礼貌,公共场合根本看不到有人吸烟,也没有人大声喧哗,商场里的家用电器,化妆品都比国内的要便宜。想着回去要给老婆带份礼物,就从商场里买了条金项链,因为不懂英文,售货员就在计算器上给我按价格。大商场里的东西都是明码标价,不用讨价还价,买的也放心,那条项链老婆一直珍藏着,不舍得戴。美国之行是最充实的,我们随后还参观了好莱坞、迪士尼乐园、拉斯维加斯、联合国大厦。史书民告诉记者,由于出国时间有限,在日韩逗留的时间并不是很长,只在首都城市游览了一圈,但即便那样,外国之旅已是让他的人生精彩了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