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丝峡镇书记宋林宏告诉我们,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他们帮助群众着力解决好普遍存在的思路确定难、服务跟进难、产业发展难、信心树立难四大难题,结合镇村实际和扶贫户的情况,因户施策,科学制定三年扶贫规划、当年实施计划、致富路线图、帮扶时间表,首先明确了扶贫的思路和方向。充分发挥镇、村、组干部的主力军作用,探索建立了“1+x”的“双包双促”扶贫连心服务机制,由一名镇村干部联系若干个市县干部,制作了“连心卡”,签订了承诺书,将包扶干部、包扶对象、扶贫项目、时间要求深度对接,及时向市县干部传递扶贫情况,向贫困户提供跟进服务,让镇、村干部真正成为市县干部与帮扶群众之间的连心桥,保证包扶干部与帮扶群众对接顺畅。采取因地制宜、因村施策、联户帮扶的办法,使每个村都确定了适合村域实际的产业,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协会+农户”“致富带头人+农户”等形式,带动贫困群众自主创业、联合创业。其中,在太子坪村探索建立了“品牌+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取得初步成效。在思路、沟通、产业问题解决之后,为了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信心,通过文艺演出、橱窗宣传、展板展示、工作交账、召开现场观摩会等多种形式,培育致富先进,宣传帮扶典型,交流成功经验,让村与村之间相互竞争,户与户之间相互学习,干部与干部之间相互交流,干部与群众之间相互信任,从而点燃了包扶干部干事创业的热情,激发了贫困群众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通过参观,记者们深深感到,只有把贫困户当作亲人,用足够的爱心、耐心、信心和决心,激励他们努力奋斗,就会使美好的致富蓝图变成现实。
冒雨入户走亲戚
下午时分,寒风冷雨愈加剧烈,30多名干部赶到包扶的荆家河村,打着伞到包扶对象家中走亲戚。对于社长何邓来说,这已是他第6次到包扶对象家走亲戚,他包扶的王顺学家有4口人,是因病致贫的。42岁的王顺学有烧包谷酒的手艺,但手头一直缺少资金,酿酒的生意也是小打小闹,再加上销路不畅,挣不了几个钱,了解到这些情况后,何邓鼓励他放开手脚干,有困难就给自己说。经过多次调研走访,确定帮助王顺学烧包谷酒致富。走进王家,看到王顺学已制好了酒焙,开始着手烧包谷酒了,何邓高兴地表示“你烧多少,我替你包销多少”。总编刘少鸿包扶的村民杨家才,因智障只能干些粗笨活,还要靠这些微薄的收入来供养儿子上学,刘少鸿叮嘱他在附近的窑厂好好干,既能照顾孩子也能逐步提高收入,摘掉贫困的帽子。刘少鸿还和村上干部就解决其住房、改善生活条件问题进行了沟通与协调。党总支书记牛建宏包扶的七组村民张代成家目前的最大的困难是用水不方便,牛建宏正在协调为他家解决自来水问题。纪检组长李思杰帮扶的是6组的李春学,李文峰和章春兰三户。6、7月份,他帮李春学和李文峰争取了5万元的扶贫贴息贷款,让李春学扩大了香菇种植规模,而李文峰的5000只鸡所需的流动资金也有了着落。李春学家里共有5口人,以前种了2000袋香菇,一直想扩大规模但苦于没有资金,纪检组长李思杰入户了解情况后,多次与县、镇、村联系协调,最终为他争取了5000元的贷款,已于8月到位,现在,李春学用这5000元又建了一个香菇大棚。副社长孙志潮包扶的陈德亮患有冠心病,隔三差五要到医院看病,孙志潮几次到陈德亮家看望,这次他帮陈德亮在商洛医院联系医生和床位,让陈德亮先安心养病。副总编赵有良包扶的范进勇因车祸致残,家中6口人的收入就靠媳妇为畜禽做防疫。就帮他贷款发展袋料香菇,目前已在建大棚。得知范进勇74岁的父亲听力不好,赵有良及时与市侨联联系,为老人申请助听器。当天调试好助听器,并帮老人戴上时,老人既意外又感动。“声音大小怎么样,能听见不?”“听得清楚的很呢,真不知道咋样感谢你。”老人竖起大拇指,笑得像个孩子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