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记者 马泽平 通讯员 朱荣纬)“路通了,水通了,娃上大学的难题也解决了……”12月2日,镇安县米粮镇江西村的齐泽海向记者说起“第一书记”给村里办的几件实事深有感触。5个月前,米粮镇围绕强镇富民开展党建夯基工程,向全镇14个村选派了第一村支部书记进村入户,打通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被群众称为“贴心人”。
“三亮”展形象
采访当天,看着即将建成的水泥路,光明村村民王天龙一脸喜悦:“修通这条路,我们以后种烤烟、卖烤烟就方便多了,这都得益于镇上的郝书记。”修通水泥路对于驻村第一书记郝立铭来说,兴奋程度不亚于任何人。今年7月郝立铭驻村,看到从青水寨到光明村的这条路太烂了,群众往来极为不便,就把解决群众行路难作为驻村工作的第一要事。在他的努力下,行路难的问题逐步得到解决,从根本上奠定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基础。
为了将第一书记职责落到实处,该镇采取“三亮”机制,即亮身份—公示“第一书记”的照片、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工作去向等信息;亮职责——明确要求村党支部第一书记要当好党的政策的“宣传员”、政策落实的“督导员”、联系群众的“服务员”的职责,制定全年工作目标;亮承诺——“第一书记”对承诺事项实行“台账式”管理,确保承诺一件,备案一件,完成一件,销号一件,让第一书记的权利在阳光下运行,让第一书记的责任在群众的监督下前行。
“三比”激活力
道路坑坑洼洼、崎岖不平,村民房屋破旧地散落着……这些让阮班龙感到肩上有一份沉甸甸的责任,也激起了他带领村民干点事情的决心。上任的第一天他当着全村党员、群众的面说了狠话:“进了八一的门,就是八一的人,我就是来帮助乡亲们解决难题的!”在短短的15天里,他就和村两委会班子成员一道,不怕酷暑炎热,一起走访了587户群众。夏季干旱,谢家院子和狄家沟、阳坡砭子51户群众饮水困难,他和村支书开水车上门送水,道路不通时,他就肩挑背扛爬陡坡送水到户;亲自安排家住四组猴窝大型滑坡下面居住的夏宜祯、狄方胜、狄方柱、周正杰等4户群众安全转移,这些事,群众和记者聊天时如数家珍。
为了能让第一书记真正的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干出成绩,镇上通过“三比”亮作风,形成了你追我赶、争先恐后的局面,激发了干部活力,集聚了发展正能量。一比驻村时间,比谁驻村工作时间长,对村情村貌情况熟,认识走访村里群众多;二比工作作风,比谁扑下身子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次数多,比谁掌握村情民意情况准、谁工作效率高;三比工作实绩,比谁走访群众户数多、政策宣传知晓率高、解决民生问题多、矛盾排查化解多,辖区社会稳定形势好、群众满意度高等。
“四评”增实效
“8月份,我们红卫村旱情十分严重,第一书记刘应华带领大学生村官郝璐等镇上的6名干部抽出双龙堰的渠水浇地。”“我们江西村第一书记方德军在村上检查灾情时,得知50多户村民饮水困难,紧急协调3200多米水管,坚持在一线组织村民埋设管道,确保了200多名村民和400多头牲畜饮水。”“要说抗旱辛苦,我们月明村第一书记魏林那够辛苦,他带领村干部多次跑县里相关单位进行对接,争取资金40多万元……”12月2日下午,在该镇的党建夯基工程半年测评会上争相夸着自己的驻村“第一书记”。时任米粮镇党委书记方德军介绍,这是镇上开展的“四评”活动,就是组织“第一书记”互评、党员和村民代表参评、镇大会测评、党组织综合考评四项内容,通过评比晾晒第一书记成绩单,以此促进第一书记贴心服务群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