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 (见习记者 王倩 记者 左京)初冬的早晨,田地里麦苗上的露珠还没有褪下去,孔顺庆正在吃早饭,卫生室的门口已经涌了一堆人,他匆匆忙忙地扒了两口饭就赶紧开始看病。“病不能耽搁,大伙来找我是信任我,有空就吃口饭,没空了就先不吃,现在就愁没个帮手。”今年68岁的孔顺庆边取药边说。
孔顺庆在商州区夜村镇代街村当村医已有50年,用他的话说,孝义东西二湾没有没来找他看过病的人。他1963年初中毕业后,一边自学医书一边跟着村上的卫生员搞起了防疫。1966年,孔顺庆考上了咸阳市三原县卫生学校。毕业后回村当了村医。“那时各村开始成立医疗站,我就成了一名基层卫生员。当时大多数人看病都是中医治疗,每天来看病的人排长队,光中药就要抓一背篓。”孔顺庆回忆起过去的农村卫生室,条件很简陋,就是一间土房一张桌子。
2010年,政府投资新建了村卫生室,才搬进了现在的有诊室、治疗室、药房的卫生室。卫生室条件的改变,为村民的就医提供了方便,“医学条件发达了,老百姓看病也方便了,平常有个头疼脑热在家门口就解决了,不用跑到城里去,就这一天,来买药看病的还是串串子。”来买感冒药的代俊说。
说到看病救人,孔顺庆有他自己不能言说的心伤和烦恼。他给记者翻开11月的门诊记录,仅门诊就有400人,还不算平时的包扎、取药等。他说,尤其是到冬季,感冒和呼吸道病人特别多,他有时一个人真是应付不来,加上现在年纪大了,手脚也慢了,一直想有个人来帮忙,却没有人愿意来。孔顺庆介绍说,自医改后,农村卫生室必须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药物,并按中标价实行零差率销售,执行基本药物全省统一定价,同时不得购进非基本药物。村卫生室的药品采购,全部纳入乡镇卫生院的采购计划。每周给乡镇卫生院报一次计划,药配好后他骑自行车带回来。同时政府采取补偿机制和考核管理机制,每年为乡村医生实行零差率后政府的财政补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经费补助以及基本医疗服务费。孔顺庆说,平时多亏了妻子种药材给家里补贴。他的儿女都是卫校毕业,有执业资格,回来给他帮了两年忙后,都出去打工了,不愿意干下去,觉得划不来。
“我自己确实也舍不得这份事情,但是年龄不饶人,眼睛不好、身体也不如从前,我倒是想一直干到干不动为止,但总归要有人来接。现在就盼能有个专业护士来帮忙就好了。”孔顺庆流露出对这份事业的热爱的同时,也让人看到了他对村卫生室深深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