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记者 马泽平)老余叫余顺江,是商南县赵川镇石堰河刘国坪组村民,家住深山沟里,一家6口人,父母年龄偏大,身体不好。老余结婚迟,两个孩子还在襁褓中。“我们这山沟里的农民,上有老下有小的,出不了门,只能靠我一人种几亩山地勉强维持生活。”一没技术,二没特长的老余,是当前商洛精准扶贫当中典型难啃的“硬骨头”。
今年5月初,石堰河村包扶部门市妇保院和镇、村干部一行8人到老余家中调研。地广人稀的刘国坪组,山大沟深,植被茂密,不少人搬迁出去留下了空房子,这些劣势都成了包扶干部眼中的生财之道。“畜牧养殖是老余暂时唯一的致富门路,他养过羊,就扶持他搞山羊养殖。”包扶干部几番辩论后,老余也觉得养羊是他风险最小的致富之道,而邻居家的几间弃舍稍作改造,就是他最理想的羊圈。经相关单位的帮助,老余顺利地拿到了5万扶贫贴息贷款,买了80多只羊。期间,镇村干部不定期上门查看老余家的群羊生长情况,市上包扶单位还利用周末请专家上门对老余进行科学养羊指导。
10月份,包扶部门和镇村扶贫干部一行又走进老余的家,发现老余的羊群已经发展到了120只。“老余呀,你这羊圈要改地方,下面是村民水源,影响饮水安全。”市妇保院包扶干部马海燕说。“我这离水源不近,咋能影响,换到下面又要花很多的钱盖羊圈。”老余回答道。“你把大羊和小羊分开养,大羊年底好出售,就可以减轻负担。”赵川镇副镇长袁安有查看后告诉老余。“就这么小的地方,我一个人分不开,只有这样凑合。”老余说。“老余,我不是让你发展几千袋香菇,把家人的辅助劳力也能用上嘛。”石堰河村主任王关宇刚说完,老余就抢过话,“你协调的那块栎树林,人家变卦不卖了。”一边是热心的干部,一边是固执的老余。多次交锋后,老余还是觉得帮扶干部说得对,承诺立即行动。
转眼已到初冬。近日,记者再次跟随包扶干部去查看老余的脱贫情况。我们一行从商州出发坐车5个小时,再攀爬半个小时的山路,才围坐在老余的火炉边。老余得意地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我刚刚卖了20只羊,挣了1.8万元,在下面平地上盖羊圈不成问题了,明年我再出售50只羊和种香菇的收入加起来七八万元不成问题。老余信心十足地告诉记者,明年他将根据市上畜牧专家建议逐步改良山羊品种,实行圈养放养结合。
“我正在联系魔芋种子,利用羊粪走循环发展的路子,用不了几年摆脱贫困后,我还要在路边建房子呢。”老余的皱纹间露出了笑容。有些固执,但很勤劳的老余盘算着自己的发展计划,但愿他在致富路上越走越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