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张 珊 朱恢军)有一种感动叫坚守,有一种大爱叫平凡。初见陈丽,清秀柔弱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但谁又会想到,20多岁本是一个普通女人相夫教子、享受生活的大好年纪,而陈丽却要面对儿子和娘家接踵而至的变故,用孱弱的双肩挑起两个家的责任,用自己的爱和坚持带着两家人砥砺前行。
儿子的拐杖
每逢周末,在西安环城公园里,总有一对母子前走后扶蹒跚前行的身影。每当小男孩即将跌倒时,年轻的妈妈总是及时地将孩子扶住。这位29岁的母亲叫陈丽。她搀扶的儿子闵浩楠还不到5岁,因手足口病脑炎后遗症,右下肢无知觉无法站立,陈丽就这样给儿子做了近4年的拐杖,风雨无阻,毫无怨言。
2007年,家住柞水县石瓮镇石瓮村的陈丽和东甘沟村青年闵吾勇喜结连理。婚后,一家人过着平静的生活。陈丽在西安打工,闵吾勇在家乡从事建筑装修,靠着勤劳苦干,不仅摆脱了贫困,将家从东甘沟搬迁到毗邻县城的石镇村,还攒了十几万元的积蓄。2010年3月,他俩的爱情结晶闵浩楠降临,让夫妻俩高兴不已,家里的小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2011年4月,在老家带孩子的婆母打电话告诉在西安打工的陈丽说孩子高烧不退,陈丽立即赶回老家,将孩子送到西安儿童医院就诊。
孩子昏迷两天后,医院确诊孩子是手足口病脑炎后遗症,右下肢无知觉无法站立。听到这个消息,陈丽感到就像天塌下来一样。怎么办,看着可爱的儿子一无所知嬉笑的面孔,陈丽和家人心如刀绞,听医生说这个病关键是后期治疗,费用相当大,可能花上几十万上百万也不一定能治得好。这么大的一笔治疗费用对于世代都是农民的陈丽一家人简直就是天文数字。难道接受将来孩子是个残疾人?陈丽暗暗在心里下定决心:那怕砸锅卖铁,也要把孩子治好。此后,陈丽不但更加努力的挣钱,还常常宽慰公婆,鼓励丈夫。在陈丽的影响下,一家人重拾信心,一起面对这个残酷的现实。
“最想看到浩楠和其他孩子一样蹦蹦跳跳!”陈丽说出了自己最大的心愿。怀着一定要治好孩子的坚定信念,陈丽带着儿子走访了10余家医院。2012年,在邢台红十字会脑病医院给小浩楠做完腿部矫正手术后,还沉浸在手术成功喜悦中的陈丽和家人却被医生告知,手术虽然取得了成功,但孩子要恢复到和普通小孩一样还很困难,关键是后期康复治疗非常重要。
几年来,陈丽和丈夫四处奔波给孩子做康复治疗,闵浩楠现在可以慢慢行走,虽然离完全康复还有很长的一段路,但这却给了陈丽和家人无限的希望。
为了方便给孩子做恢复治疗,闵吾勇也来到西安打工,婆婆也到西安帮忙照顾孩子,一家人就在西安建东街租了一间房子安顿下来。几年间,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已花费50多万元。
为了给儿子治病,陈丽不但省吃俭用,还打两份工。每天清晨6点多,陈丽就起床,收拾房间,做饭,给孩子穿衣吃饭,7点30分将孩子送到幼儿园后便赶到李家村帮一家服装店卖衣服。下午6点下班后,回家做饭、吃饭,8点又忙着赶去朋友的茶秀店上晚班。直到晚上12点回家,上床休息已经是夜里1点钟了。
娘家的支柱
陈丽的娘家是一个典型的农村家庭。当年,为了生一个儿子,陈丽的父母生了5个孩子,陈丽是老三。生活的艰辛使陈丽父母浑身是病,父亲陈昌寿患有冠心病、高血压,母亲李安莲患有高血压、心脏病和椎间盘突出。
为减轻家庭负担,陈丽初中毕业后就到西安打工。开始在欧亚学院帮人卖快餐,由于陈丽工作踏实勤奋,老板每个月给她开270元工资,“在当时,我那个年纪能挣到这么多钱,确实不容易。”陈丽说。从那时起,陈丽每个月的工资都攒起来,每次回家都交给母亲贴补家用。成亲后,她还常常给娘家接济。“这些年,不是陈丽,我们家现在都不知道咋过活,每年不算大事,她都要给家里贴补2万多元。”母亲李安莲满怀愧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