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左 京)上下班匆匆的步履中,悠闲逛街的微笑中,公交车的鸣笛声中,不经意那一瞥,您是否注意到在街角,有这样的一位老人:守着一个小小的地摊,在他的面前,一块由废旧编织袋缝合拼起的布上面,五彩缤纷的小商品聚集在一起,琳琅满目;或者是这样的一位老人:守着一个小小的地摊,在他的面前,一个小背篓、一个小瓦罐,装着几根萝卜、几个地瓜、几把青菜……您看过他们被风吹迷了的眼睛吗?您看过他们被太阳烤得干裂的嘴唇吗?您看过他们冻得通红的脸颊吗?您看过他们数着零钱布满老茧的手吗?摆地摊的老人们,用他们微弱的烛火之光,照亮了路人,照亮了自己的小家庭,点缀人们的生活的同时,也丰富了自己的老年生活。
趁着阳光正好,摆地摊的老人不忘做做手工活。
地摊生涯二十年
“我摆地摊都摆了20年了,这城关小学的娃娃看着长了一茬又一茬,我自己也从黑头发变成花白头了。”寒冷的早晨,商贸楼下,68岁的刘书会老人一边将双手藏在棉衣袖子里御寒,一边笑着对记者讲述自己的摆摊经历。
刘书会家住商州区大赵峪街道办事处一个偏远的村子,育有3个女儿。老伴去世得早,看着3个女儿先后成家后,老人在城里租了一间小房子,开始了摆地摊的生活。“每天早上,我就拉着这个木箱子出来摆摊。”刘书会将她的“百宝箱”指给记者看,一个看上去有些年份的旧木箱子就摆放在她的地摊旁边,常年的磨损让四角的线条都已经圆滑了很多。老人告诉记者,二十年来,她带的小百货从最开始单调的几样,发展到现在,既有指甲刀、钥匙链、发卡、皮筋、袜子等成品,也有鞋垫、棉鞋等手工制品。记者发现,老人的地摊上,还有自制的小沙包。“平时攒的碎布片片没有用,我就装些豆子,缝成沙包。一个卖1块钱,不是为了赚钱,就当是送给娃耍哩。”刘书会说,以前摆地摊是为了生计,没办法,现在更多是为了消遣时光。每年二三月生意好的时候,每天还能赚上几十元钱,她都给上大学的孙子攒着。
“我租的房子一个月要200元钱哩,但是我不想退。我孙子去西安上学,回来的时候、走的时候住在我这儿,方便嘛。”刘书会老人满意地告诉记者,现在的政策特别好,城管专门给老人们指定了摆摊的地方,她很感激。晌午时分,隔壁地摊的郭秀莲走过来拍了拍刘书会的肩膀说:“你该回去做饭了吧,我吃过了,帮你看着摊子。”刘书会点了点头,两个老人默契地相视着笑了笑。
彩色丝线绣年华
栩栩如生的虎头鞋,绣花精美的鞋垫,暖和厚实的棉鞋,色彩鲜艳的丝线……虽然还没有什么客人,但郭秀莲老人仍在忙碌地整理着自己的地摊。不一会儿功夫,所有的物品被摆放地井井有条。
郭秀莲老人告诉记者,她今年71岁,商州城区人。“年轻的时候,在西安的饭店里面打工,给人家洗洗碗刷刷盘子。”郭秀莲说,年岁大了,便从西安回到老家。“我一个人在家里也没事干,还有些做针线活的手艺,干脆就置了个小摊摊。女儿们嫁得都不远,我回去吃饭啥的也很方便。”说着,老人详细地给记者介绍起自己的小百货:手工鞋垫绣一双大概要耗费一天的功夫,因此价格稍微贵些,女式的五六元钱一双,男式的7元钱一双;机器加工的鞋垫质量不同,价格从2元到8元钱不等;一双手工棉鞋做好要花费4到5天的时间,价格大概在38元左右。“咱们也没有摊位费,价钱就要算合适哩。好多年轻人看我们是老年人,连价钱都不跟我们砍,我们做生意更要实诚,才能对得起人家的信任。”老人的话里满是乐观和感恩,但其实大冬天她的生意并不好,一个早上她只卖出去1元钱的东西,而有的时候一整天她什么也卖不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