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秀莲告诉记者,她和刘书会一起摆摊已经有3年的时间了。“老姐妹在一起,说说笑笑也不孤单,而且还能互相照顾。谁要上厕所了,要回去吃饭了,都帮忙照看着,像自己的亲人一样。”摆地摊,一起同甘共苦,让老人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感情。
哥俩搭伙把菜卖
嘈杂是市区东关菜市场永远的音律,运载着新鲜蔬菜的小贩与讨价还价的市民将这里拥挤出一派热闹。61岁的叶立志与73岁的王绪有湮没在人声鼎沸的市场里。发现他们的时候,这两位因卖菜而结识的老人正坐在一家服装店外面的马路牙子上,面前是他们要售卖的农产品:萝卜、红薯、土豆,还有一袋核桃。
叶立志家住商州区刘湾街道办事处叶庙村,断断续续加起来,他在街上卖菜已经有二三十年了。“咱是农民,也没有啥手艺,到工地上打工没人要了。家里务下的菜我和老伴吃不完,就趁着农闲拿到城里卖,换几个零花钱。”叶立志告诉记者,由于离城较远,不会骑自行车,他凌晨4点半就要出门赶路,要不然就没有摊位了。“前几年娃给我买了个二手车子,我就用车子把菜推上,能轻松些,也能多拿些菜来卖。”
叶立志的儿子今年23岁,高中毕业以后在酒店打过工,现在从事建筑业。“我娃是建筑队的小头头,努力的很。”一提起儿子,叶立志掩饰不住的骄傲浮现在脸上,笑开了的嘴露出已经不太齐整的牙齿。
说话间,有人来买萝卜,叶立志赶紧起身给来人称菜。“再搭一个萝卜,给1块钱算啦。”叶立志正要给顾客找钱的时候,一旁的王绪有给他帮忙,同顾客商量道。顾客想了想,同意了,一笔生意愉快地做成了。“3天能卖100块钱,能挣多少就挣多少,反正是自己家里产的菜。”叶立志扶了扶自己的耳套笑着说。
担起山货哼小曲
王绪有老人是商州区三岔河镇火神庙村人,有两个女儿和两个儿子。大儿子在西安经营货车,两个女儿出嫁后都将自己的小家庭经营得很好。说起他的孩子们,王绪有讲的最多的还是小儿子。
“我娃念书念得好,毕业以后回来工作,在单位上表现好,领导老表扬哩。”王绪有老人头戴一顶棉线帽子,眉眼弯弯,被冻得通红的鼻子,一笑开,慈眉善目,十分可亲。“就这我还是老给娃讲,在单位上要好好干,手脚勤快些,多干活。”老人告诉记者,看着儿女们都过得越来越好,他的心情也非常好,过得很乐呵。“娃们都不让我出来受冻,但是今年家里产的核桃和洋芋都吃不完,洋芋还有一千多斤。我没事拿到城里来卖,一斤能多卖2角钱哩。”
王绪有说,通村公交车在他家门口就能坐得到,6元钱的车费他就能坐到城里。卖卖山货,再看看在城里工作的孩子,两全其美。“我今早上卖了一斤核桃,10元钱,洋芋卖了七八斤。”老人对此很满足。吃饭时间,小女儿来给父亲送油饼,王绪有赶紧拿了一个给叶立志。“他家离得远,一天舍不得给自己买饭吃,就在对面的馍铺子里买两个馍馍对付。”
叶立志热情地把称好的菜递到顾客手中
看一道风景在眼
在商州城里,摆着地摊卖小百货,或者摆小摊售卖自己的土特产的老人很常见。无论老人摆地摊是迫于生活为了谋生养老,还是不愿闲赋在家打发老年时光,他们的存在,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为市民生活带来了方便。一根绣花针、一把指甲剪、一个钥匙链,或者是一根葱、几个土豆,总能在你最需要的时候出现,节省购物时间。市区某中学学生王欢对记者表达了她自己对摆摊老人的看法:“他们都是步入晚年的老人,但在人群中,却是那么的让人注目。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仍然会自食其力在街角摆个地摊,卖点小商品。他们操劳一生,到了晚年仍闲不下来,为家庭为社会默默付出,怎能不叫人肃然起敬呢!当大家遇到摆地摊的老人,如果有需要买的东西,就支持一下这些老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