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近6个月的实施,何建军的合作社已经发展21户贫困户,解决当地50多个劳动力就业,完成10.86万袋菌类种植,带来经济收入44.6万元,贫困户户均收入2万多元。
刚刚起步半年多时间,对于何建军和他的合伙人来说,已经是一个良好的开端。这组数字于他们而言是希望,也是全村所有人的期盼。
正确的选择
一开始,在鼓励贫困户加入合作社时,大多数村民都很顾虑,担心发展产业赚不了钱,反而赔钱。他们有几个顾虑:种植菌类的技术太难掌握,担心学不会。他们还考虑到种植菌类需要很多设备,例如拌料机、装袋机、锅炉、烘干机等,这一套设备下来需要花费五六万元,几年挣来的钱也许连设备钱都不够。更重要的是,村民们愁销路,他们想着在这么偏远的山村,怎样把东西运出去卖。
后来村上经过多次宣传,为贫困户悉心讲解,大家才明白,他们顾虑的问题合作社都能帮忙解决。合作社会为他们提供技术、信息,还给他们解决销路。种植所用的设备也由合作社免费提供。
这下,他们放心了。部分“大胆”的群众就想着借此机会试试。李小慧就是其中一员,她加入了合作社。现如今,她非常高兴,自己当初做出了正确的选择。李小慧家住韩子坪村麻地沟组,家里5口人,父母都有病,孩子还在上学,家里的情况致使她和丈夫都出不了远门。她和丈夫曾经试图发展养殖产业,都以失败告终,后来还欠了外债。眼看着人家出门挣了钱,李小慧一筹莫展。恰好村里人办了合作社,她和老公就决心加入。在村干部的鼓励和支持下,他们向村上的扶贫互助资金协会申请了1万元贷款,用来买菌种、袋子之类。刚开始尝试,他们只种植了8000袋香菇,现在卖了1/3,已经收入3万元,预计全部卖完能收入八九万元,除过成本,预计收入6万元。现在的李小慧逢人就高兴地说,多亏了政府啊,要不是那一万元贷款,要不是村干部的鼓励,恐怕她现在还在愁着呢。
村上还有几户和李小慧家的情况差不多,自从加入了合作社以后,原本闲着的人现在也有了2万多元的年收入。刘金娃今年50岁了,一个女儿已经出嫁,儿子在外打工,只剩下他和老伴在家。50多岁在农村人的眼里,不算是干不动活的年龄,刘金娃总想找点事干,但是几次外出打工也没找到活,就一直闲在家里。去年,他加入了合作社,开始种植蘑菇,大半年时间种植了两万袋。因他的家离洛南县城只有15公里,他常常前一天下午摘好,第二天早上去洛南县卖,一直很畅销。尽管去年蘑菇价格不如前年,老两口种的这两万袋蘑菇也收入了4万多元。
留守人员有活干
在韩子坪村的香菇大棚里,记者看到一些妇女正在说说笑笑,她们一边装袋料,一边拉家常。过不了多久,她们在外打工的男人就回来了。在她们眼里,今年春节与往年不一样,因为她们也有了收入,她们在合作社里干了不到一年时间,领到了近2万元的工资,她们也可以在男人面前炫耀一番了。
虽然合作社成立不久,但已经吸收了五六十人打工。陈淑惠就是打工者里的一员,今年38岁的她,家住韩子坪村吊棚组,男的在外打工,他们家是双女户,也是村里的贫困户。往年陈淑惠都是在家做饭,干农活,照顾孩子,基本没啥收入。合作社成立之初她就一直在里面干,既照顾了家里,又有了收入,一举两得。快到年底了,她计划着发了工资,给孩子们买些新衣服,高高兴兴地过年。
其实,对于郭治新而言,没有谁比他更感激合作社的了。他的妻子很久前就已经去世了,只留下了两个女儿。大女儿现已出嫁,小女儿还在上初一。为了照顾女儿,他很少在外打工。因为少有经济来源,他是村里长期救助的贫困户,也是低保户。自从合作社成立之后,他在家门口干起了工作,方便照顾小女儿上学,也能挣些钱。2015年在他看来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他盼着合作社发展越来越好,能多挣些工资改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