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材纤细,留着一头精干短发的李玉梅今年29岁,毕业于广西民族大学。2009年,李玉梅通过参加村官考试当上了清油河的村官,三年服务期满后,她参加特岗教师考试。“学教育专业的,还是想当老师。”她说,2012年她如愿考上了特岗教师,被分到了白鲁础九年制学校的下属村小——大竹园小学,距离白鲁础学校有半小时的车程。2013年由于表现突出,李玉梅被调到现在的白鲁础学校教七、八、九年级的语文和地理。“这两个地方环境差不多,难的就是离家远。”李玉梅说。
刚来白鲁础时,李玉梅的孩子还小,身边不能离人。平常上课时婆婆就照看,她下课回来了就赶紧给孩子喂奶,洗尿布等。一切处理完,还要备课、批阅作业,一天到晚忙得连轴转,根本没时间感叹居住的环境和条件。坚持了三个月后,因为天气逐渐变冷,小孩子实在扛不住,才让婆婆带着孩子回到了县城。往后的日子便是每周回家一次,不管天气多么恶劣,都要回家看看自己的孩子。
“其实我内心里觉得很对不起自己的孩子,没有时间陪在他身边,但同时又很感谢我的孩子。每次看到他,都让我很心疼学生,让我投入更多的感情给学生。他们当中有的父母也离得很远,在外打工,我就把他们当成自己孩子来关心。”因为“教育”留在山里成了每名年轻教师间无形的纽带和信念。现在,李玉梅的儿子快三岁了,一直由婆婆带着,艰苦的生活并非不能忍受,而内心的孤独和寂寞才真正令她痛苦。“隔两天会跟儿子通话,夜深了会因想念而不知不觉流眼泪。”李玉梅,她放下年幼的孩子,是为了更多的孩子;离开苍老的父母,是为了成为最好的父母。和赵运山走过的青春一样,李玉梅的青春,也承载着山里孩子稚嫩的希望。
以校为家的“姐妹花”
“我们俩是老乡,同学,又因一起来白鲁础中学从教而成为同事。”2013年9月份,来自商州区夜村镇的苏妮和代娅鑫相继通过招教考试分到白鲁础九年制学校。虽然两人做好了去农村的准备,可下车时还是被这里的高山震撼了。“我爸妈送我来的,一下车就把我往车上推,直说还是回去算了,全然不顾在一旁迎接的表情尴尬的校长。”今年25岁的苏妮回忆。而代娅鑫直到现在还没敢让父母来学校探视过:“我怕我爸妈担心我,从来不说这里条件的艰苦,他们有几次说要来都让我给挡了。”
这对“姐妹花”来到高寒偏远山区任教,首先面对的便是生活上的挑战。“刚开学,灶上每天做很稠很稠的糊汤,但我们商州的糊汤都是稀的,根本吃不下去。”苏妮说,其实也就是无意间跟校长抱怨了一下,没想到第二天灶上就做了稀糊汤。“为了照顾我们的口味,学校专门把伙食改成了周一、三、五早餐做稀糊汤,周二和周四做大米稀饭,我们几个当时特别感动,没想到学校这么重视我们。”代娅鑫说。由于山里买东西不方便,两人便尽可能置办一切能拿得动的生活用品。“我宿舍除了水桶和脸盆,其他都是从城里一件件带过来的。”代娅鑫指着集卧室、厨房、办公室于一体的宿舍介绍说,小到油盐酱醋,大到被褥、简易衣柜,都是借每次回家“蚂蚁搬家”般一件一件搬来的。“这个切菜板是上次从一个调走的老师宿舍淘的,这床被子是我妈准备给我结婚置的嫁妆,山里太冷了就提前拿来用了。”她的宿舍没有任何取暖设施,室内唯一有温度的就是床上铺着的电热毯。
两位美女老师的到来自然受到了学生们的欢迎,课堂上她们是传道授业解惑的老师,课下是陪着孩子们谈人生、聊理想的大姐姐。“改变不了环境,只有适应环境,并从中找寻快乐。”这是代娅鑫经常给学生们讲的话。在两位老师看来,这里的学生能吃苦、有志气,淳朴善良,缺的就是好老师的指引。“我俩高中前都在农村上学,知道一个好老师对一班学生的影响,我们就想通过我们的努力让他们走出这大山,少走些弯路。”代娅鑫说。每到周末,不回家的青年老师聚在一起包饺子、吃火锅、谈理想、聊人生,生活也很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