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记者 贾书章)听说修表匠王彦民打工回家,记者从312国道孝义段一个路口下车,一路翻山越岭来到了位于东沟水库的白草岭村,在水库上游打听到了修表匠王彦民的家。
王彦民是商州区夜村镇白草岭村人,他的家位于东沟水库上游的小河边,四间楼房小院干净整洁,院子旁边的菜地里,油菜花开得黄灿灿的,山沟里已是一片春日景象。

现在,王彦民师傅偶尔给村里的退休干部修一下手表,就寻个高兴,也不收修理费。
得知记者要采访他过去修表的事情,老王非常高兴,他热情地把记者领进他家的小房子,用钥匙打开了一只大箱子。这个大箱子是他上世纪80年代结婚时的一对双喜箱子,颜色虽已褪色,但完好如初,箱子正面的红双喜字和一对鸳鸯仍栩栩如生。箱子里放满了他修表用的一套工具及零配件,有防水手表“万能开匙”、清洗表盒、放大镜、吹土器、小锤子、开表盘专用的扳子,以及修表用的表盒后盖、表蒙子等。王彦民师傅拿起万能开匙说:“这个可管用了,没有这个万能开匙,修表的活就没法干,这是上海钟表二厂制造的,当时我咬着牙,挑的卖了10多担柴才凑够了钱,花25元托人从西安买的,25元相当于当时国家职工一月的工资。”
曾经辉煌的职业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区群众物质生活匮乏,人们给孩子结婚,讲究“三转一响”,“三转”指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一响指的是收音机。“三转一响”在农村就成了谁家富有的象征。小伙子相亲时只要手腕戴只手表,这相亲就成功了一大半。白草岭村距离312国道10公里,山高水长,道路崎岖艰险,山区群众大多数居住在高坡塬上,生存条件较差。农村人生活时间以鸡打鸣看日头估摸时间,安排一天的劳作。其邻村年河、青岗坪村人位于白草岭上的南山沟里,由于买不起钟表和手表,有户人弄错了时间,半夜把孩子叫起来上学。那时山区常有野狼出没,孩子上学路上遇着了几只狼,多亏了山里赶早集的人遇着才将上学过早的孩子救了下来,这都是吃了没有手表的亏。因此,山里人生活再困难,都不能没有一块手表。人们靠挖药材、买劈柴积攒的钱买块手表,看时间安排娃上学和外出赶集等生产生活。有了一块手表,生活有了秩序,也方便了许多。
手表用户多了,手表有了毛病要维修就成了山里人的又一个问题。看到山里人修一回表要到棣花和夜村集市去,跑几十里山路很不方便,王彦民就萌发了学习修表的念头。虽然他从小家境贫寒,9岁时父亲因病去世,母亲改嫁,他在爷爷奶奶照看下只读了3年小学。但他头脑灵活,爱动手动脑,就跟着甘河村的修表师傅朱书恩学习修表的手艺,学了一段时间,他很快掌握了修表技术。他先后花了100多元钱陆续购回了修表要用的工具和零配件。在家里干起了修表的营生。
王彦民修表讲诚信,信誉高,白草岭周围临近的山阳县、丹凤县的深山群众利用到棣花赶集路过的机会都把表送到王彦民家里维修。每到逢集时,他家里来修表送表取表的人络绎不绝,修表的营生很是红火。手表小毛病修一次2至3元钱,大问题涉及更换零配件的最多能收10来块钱。一月收入二三十元。有了修表这个手艺,王彦民这个山里小伙不仅能维持日常生活,而且成了个令人非常羡慕的手艺人。靠着这个手艺,王彦民还赢得了一个姑娘的芳心,于1988年结了婚,先后有了一儿一女,一个小家庭虽然算不上富裕,但很温馨,王彦民非常欣慰,他感到自己能够靠自己的手艺供养一家人,很是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