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其文正在对坏掉的油泵进行维修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讯(文/图 通讯员 王维 记者 肖云)他,阳光帅气,在柞水县下梁镇经营着一家油泵维修店,一年收入超过10万元。靠着这门技术,他养活了自己,还供弟弟上了大学,成为很多同龄青年羡慕的对象。但就在十几年前,还是孩子的他经历了别人难以想像的悲欢离合,在11岁时就成了一名孤儿,跟着爷爷,他一路跌跌撞撞,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幸福生活。
父母双亡成孤儿
他叫冯其文,今年26岁,出生于柞水县凤镇龙潭村一个农民家庭,9岁时,父亲去世,11岁时,母亲又意外死亡,他和弟弟一下子变成了孤儿。在亲戚的商议下,冯其文跟随了67岁的爷爷,年幼的弟弟则由婶婶带去抚养。
不幸的童年,让冯其文过早的品尝了生活的艰辛。那时,他和爷爷住在半山上两间破烂不堪的土房里,靠种地和卖猪娃儿换取一些生活费用。还在上小学时,他就学会了做家务、干农活,每天下午放学后,冯其文就匆匆赶回家里打猪草,喂完猪,就开始挑水做饭。那时吃的是河水,要走二三里的山间小路,瘦弱的他挑着一担水,晃晃悠悠往家里走,走一路洒一路,到家时一桶水就变成了半桶。一年后,长了个子的冯其文也把能担10斤水的桶换成了25斤。
12岁那年,冯其文升了初中,学校离家十几里,每周都要一个人走回去。不久后,冯其文和爷爷住的老屋因年久失修垮掉了,爷爷只好向乡邻借了3000块钱,在山脚下的河道里买了两间勉强不透风的石板房。欠了债的日子更难熬,为了帮爷爷分担压力,冯其文忍痛走出了校园,他心里有一个想法,就是挣钱帮爷爷还债。
年龄最小的拾棉工
回家后不久,冯其文就听说镇上组织人去新疆拾棉花,13岁的他央求表哥帮他报了名。就这样,跟着30多号人坐了2天2夜的火车,赶到2000公里外的新疆石河子农场拾棉花。当时火车上特别挤,根本找不到座位,实在站不住了,冯其文就学那些大人,找一张报纸铺在床位底下睡。
“第一次出远门,心里还是有些害怕。”冯其文说,到了农场之后,他才发现所有拾棉工里就数自己年龄最小。新疆温差大,早晚冷,中午晒,为了多拾些棉花,早上天还没亮,冯其文就起床下地了,直到晚上11点多才能睡觉。每次放工时,都要把捡拾的棉花搬去计重,装满棉花的袋子足有150斤重,1米多高,压得他气都喘不过来,有时,看他实在拿不动,表哥就会帮他扛走。近两个月的拾棉生活,让冯其文变得又黑又瘦,也让他挣了1300元钱,除去路费花销,剩下的800多元钱拿去还了房债。此后,冯其文只身一人去过山西、陕北等地。他在建筑工地上拉过叉车,在高速路上修过护坡,挑过沙灰。其中,还被骗去了洛川一家黑砖窑打工,干了几天后发现不对劲,于是半夜逃出来,走了几十里路才坐上了回家的车。
学习油泵维修技术
一年多的打工生涯让冯其文明白,没有文化、没有技术,只是到处跑着打工,根本攒不下什么钱。这时,在西安做汽车配件生意的表姐告诉他,修油泵这个行业挺赚钱的,一般的柴油机械用的都是油泵,按照行规,两到三年就要校正一次,只要入了行,就不怕没生意做。
随后,表姐就在西安一家进口油泵维修站点帮冯其文联系了一个学徒的活。最初,冯其文只能干一些拆装、清洗油泵之类简单的活,当别的学徒偷懒休息的时候,他不嫌脏和累,总是抢着干活,在师傅调试机器的时候,他主动帮忙打下手,在旁边偷偷地记录下油泵的型号、校油泵过程中的油量等数据。当时,店里维修的都是进口的油泵,使用说明和技术指标都是英文或德文,看不懂的时候,他就将型号、气压、转速、油量等这些标识死记下来,下班后再翻书对照、查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