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凤县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掠影
三月,在秦岭南麓的丹凤县冠山脚下,花红柳绿,生机勃发。
这里是一片红色的热土,徐向前、贺龙、程子华、徐海东率领的三支红军曾在这片土地上浴血奋战;这里,一段段感人肺腑的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故事正在尽情诉说。
如今,丹凤县又以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为新起点,在丹水凤山间演奏出了一曲曲“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动人之曲……
弘扬老区精神 演绎“双拥”连续剧
地处商洛腹地的丹凤县,是远近闻名的革命老区县,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此鏖战商山,饮马丹江,建立了以丹凤为中心的陕南革命根据地,丹凤也有了“商洛山中小延安”之美誉。
近年来,丹凤县始终秉承“拥军优属、拥政爱民”的好传统,加强双拥工作,曾先后6次荣获省市“双拥”模范县称号。特别是2010年以来,丹凤县连续四轮被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全省“双拥模范县”称号。
该县紧紧围绕“巩固、发展、提高”目标,贯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再次吹响了新一轮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的冲锋号,全县16个镇和17个成员单位全部建立健全了双拥领导机构,推动全县双拥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乡村、进学校、进社区、进连队“六进”活动。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任组长的创建省级双拥模范县领导小组,按照陕西省新的创建“标尺”,制定方案,做到“三落实”“四到位”“五纳入”“六坚持”。
县上统筹考虑,合力下好双拥“一盘棋”,把机构、人员、责任落实好,确保“双拥”工作正常开展。抓住双拥工作的“牛鼻子”,把组织领导、政策措施、运行机制、经费保障落实到位,把双拥工作纳入到各级党委、政府的日常议事日程,同时还纳入到各级领导干部政绩考核范畴,建立了党政“一把手”双拥工作第一责任人制度,作为领导干部和部门考核的重要依据。
军民共下“一盘棋” 和声共唱“双拥”歌
近年来,丹凤县形成了“强化领导全力抓,理清思路系统抓,形成合力经常抓”的“双拥”创建工作新格局。
围绕“军民共建富有成效、军政军民关系融洽”目标,县上就教育系统如何开展国防教育进行专题部署,在学生中开设国防教育课,全县147所中小学学生普遍受到了国防教育;县文化广播部门及21个基层广播站举办国防教育专题节目476次、播出“双拥”新闻稿件326篇,播放拥军优属方面的稿件83篇12.8万多字;全县22所党校、120名党员干部讲国防教育课236次,受教育的党员干部达9000人次。县委党校每年深入16个镇巡回进行国防教育培训,培训镇村基层干部6000余人次。全县14个全民医疗单位挂起了优先牌,全部实行了优抚对象优先就诊等政策。近年来,举办双拥板报800余面,刷写标语7000余条,橱窗展览16期63个画面,利用辅导站开展国防教育485场次,召开干部会1246场次,群众会议2325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22万人次。
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唱响“双拥”创建新曲。县民政部门累计投资900余万元对县烈士陵园等8个国防教育基地、革命遗址进行全面维修改造之后,又投资430万元改造中共鄂豫皖第十八次常委会遗址,在庾家河红二十五军战斗纪念地等地重建革命烈士纪念园,对散葬在全县各地的136名有名烈士墓全面修葺一新。县关工委举办了“缅怀革命先烈,吹响逐梦号角”教育活动、县纪委举办了“建‘五强’队伍,争当‘商山卫士’”等主题实践教育活动,受教育18万余人次。据介绍,几年来省、市、县各级慰问驻丹部队、慰问烈、军属、革命伤残军人、老复员军人等各类重点优抚对象900多人次,送去慰问品、慰问金和各类补助近3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