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之窗讯(郧战军 张建华)在洛南县柏峪寺镇庙坪村,若要问谁是好媳妇,人们自然会第一个向你介绍庙坪村杨岭组杨雪玲精心服侍瘫痪十年婆婆的故事……十多年如一日精心照料婆婆的故事在方圆十里八乡被传为一段佳话。2014年被评为“全国模范孝亲敬老之星”。
农村人常说,人吃五谷得六病。事实也是如此,今年七十岁的李凤莲老大娘,怎么也没想到,十年前,身体一直硬朗的自己突然头昏眼花跌了一跤,摔得竟脑部出血。当时,杨雪梅和丈夫阮照军将母亲送到县医院抢救。她买了耕牛和槽头上的猪,借亲威、借朋友,信用社贷款,东抓西借又凑钱拉上婆婆到县妇幼保健院、中医院尖角、祖师等地四处求诊。只要有人说那里能治疗,就往那里跑;有什么药吃了能见效,就千方百计地买来服用。几年下来,治疗从未间断,也使他债台高垒,欠账已有二、三万元,但他没后悔过。就这样,老人虽然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但终因年纪大,落下了偏瘫后遗症。杨爱玲和丈夫哭着把老人拉了回来,从此开始了漫长的服侍生活。于是每天从清晨到深夜,挑水、煎药、做饭,为病人翻身、洗梳、喂药、喂饭、接屎接尿、按摩、背出去晒太阳等等,多年来,这一“惯例”很少改变。成了她每天的“必修课”。山里土地里散,这一块,那一块,远的有五、六里地,照看病人还得要种庄稼,屋里屋外忙得他整天昏沉沉的。偏瘫中风失语最容易失去记忆。为此,雪玲早上给婆婆穿戴整齐后,扶她半躺着看电视,天气好的话,就背出去晒太阳。谁家有红白喜事,就背过去看看热闹,接触接触人群。稍有空闲时,就坐在老人身边讲村上的各种新闻,给婆婆解闷,增强记忆力。由于长年卧坑,婆婆身体发福,每翻一次身,累得她一身大汗。在家的时候,她手上边做着活,边和老伴说话,有时惹得老伴呵呵大笑。由于杨雪玲的精心护理,婆婆李凤莲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十年来,婆婆从没生过褥疮,坑上屋里收拾得干干净净的,头发梳理得没有一丝乱发,衣服上没一点油渍,没有来过家里的人,根本不知道家里还有一个卧坑十年的瘫痪病人。
见到轮椅上李凤莲老人,若不是轮椅证明,谁会相信,她是一位瘫痪了十年的病人。因为,老人衣着整洁,头发半白。但却被梳理得很顺溜,若显廋弱的脸庞很是红润,只是同你说话时口语不清。老人一日三餐想吃啥饭,雪玲就变着花样来做,尽量合老人的口味,在她家里从没有一个人说想吃啥,饭全都是以病人为中心,全都是以老人的口味来定。多年来,这一“惯例”很少改变。因为偏瘫,老人吃喝拉撒全都在床上,但杨雪玲始终像亲女儿一样,端屎接尿从不叫苦叫累。
常言道:“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杨雪玲视婆婆如同自己的母亲一样精心服侍,从不叫老人受委屈。偏瘫病人吃喝拉撒全都在床上进行,稍有不慎就会弄得哪儿都是屎尿。因此有些人故意不让病人吃饱,以减少大小便次数。杨雪玲说:“得这种病的人肠胃没有问题,只要饭菜合胃口还是能吃点的”。每顿饭,他都尽可能地给婆婆喂饱。又一次早晨,起床后的雪玲准备给老人穿衣服,而婆婆就是捂住被子不让不让给穿。雪玲问咋了,老人死活不开口。细心的雪玲明白了,可能是老人昨晚拉到床上了。雪玲笑着说:“妈,没啥。擦洗擦洗就净了”。老人流着眼泪才松了手。走进老人的卧室,屋子里扫得干干净净,几样家居整齐地摆放在一体,室内通风明亮,闻不到一点异味,铺盖干净如新。李凤莲老人逢人便说,儿媳侍候的很好。多年来,身上没有褥疮,大难不死的人,多亏了儿媳妇雪玲。
“人都有老的时候,谁也都说不清自己以后得什么病,也有爬不动的那一天,待候公婆是儿女永远推脱不叫的责任和义务,也是我们祖祖辈辈的传统美德.....”这是雪玲常常对自己和家人说的口头禅。她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她的影响下,一家七口人关系相处得十分融洽(她有两个女儿,为大女儿招了个上门女婿,去年生了小孙女,大小女儿还在上初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