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个人的“开心自乐班”

你拉我唱,配合默契。

虽然设备简陋,但演出必须求精。

沉浸在艺术的氛围中
文/图 记者 李亮 王涛
走进丹凤县棣花古镇,感受到的是尘封已久的秦、楚、宋、金文化,看到的是具有唐时风格的清风老街和融合当地陕南民居风格的宋金街,听到的除了荷塘里的蛙鸣声和过往游人的赞不绝口声,还有那宋金街上传出的悠扬的二胡声,伴着断断续续的秦腔、花鼓。
三个笑呵呵的“中年人”
刚迈入宋金街不久,就被那悠扬的二胡声感染,还以为是哪家店铺为了吸引游客专门播放的音乐,忽而又听到断断续续的女声秦腔,才感叹“哦,原来是现场版”。循声过去,看到一个略带特色的戏台子,名为“说书茶社”,台上站了两男一女,一个师傅正在深情地拉着二胡,一个师傅在一旁打快板,另一个女的则慷慨激昂地演唱着秦腔。
站在不远处欣赏了一会他们的演唱,发现他们无论是动作还是表情都很专业,现场的人也在不停地为他们鼓掌。原以为他们是专业出身,听一旁的工作人员说,他们3个都是镇附近的业余爱好者。于是,就更加注意了这3个人,似有四五十岁,精神抖擞,面带微笑,身板笔直,在演唱间隙,时而认真讨论一些专业问题,时而又传出阵阵笑声。
趁休息时,我与这3个艺术爱好者聊了起来。他们给人的第一印象都是爱笑,特别是在猜测他们的年龄大概只有50岁时,其中一个说,他已经70岁了,已经是个假中年人了,惹得一群人大笑。
爱唱的人心态好
许建霞是他们3个中最年轻的一个,擅长唱秦腔、迷糊、花鼓、黄梅戏。每天早上她从万湾村的家里出发,沿路边走边唱,一直唱到戏台上。“人家都说精神食粮嘛,秦腔就是我的精神食粮。”许建霞笑着说。
许建霞今年50岁,有两个女儿,丈夫在外打工。家里人一直很支持她的爱好,每次村里一有活动,都支持她参加。今年春节,她还在村里演唱了秦腔,一家人都去看她表演。“我自小就爱这个,那个时候是从收音机上听,听着听着就学会了。后来,就有瘾了,时常吼上一嗓子,我女儿笑着说我是家里的开心果。”许建霞说。
张崇本也是这其中的一员,今年61岁,退休前在信用社上班。他除了爱唱,还常常自编自写一些小戏和快板。听张崇本介绍,他从小学2年级就一直爱好唱歌跳舞,后来还跟村里的宣传队到处演节目。虽然他一直没有受过专业训练,但是他演唱的水平被大家极为认可。说起那时退休前,他在单位的经历,他就一直笑,“我每天晚上都唱,不是唱秦腔就是唱花鼓戏,有人听了唱,没人听也唱,唱上两个小时后,就睡着了。”张崇本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