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李 敏 李小龙
今年30岁的胡媛是陕西高交集团商漫分公司山阳管理所的一名监控值机员,今年4月份,作为一名志愿者,她用她的造血干细胞,挽救了广州一名同龄女孩的生命。据了解,胡媛是我省第148位捐献者,也是全省交通系统的“第一人”,而和她一起,共有5位志愿者同时捐献,这在全国也尚属首次。
2007年,22岁的胡媛是一名西安工业大学的在校大学生。一次在街头,她偶然看到一辆献血车,便主动上前,瘦瘦弱弱的她生平第一次献血就献了200ml,同时填写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登记表。随后,她又陆续献了三次血。此后,身体瘦小的她由于体重不达标,被血站的工作人员告知暂时不能献血。说起此次陕西红十字会能联系到她,她说可能是命中注定的。原来,当时她留的电话号码是西安的,但是在备注亲属一栏的联系方式里,她留的是父亲的电话。大学毕业回商洛后,胡媛更换了号码,省红十字会是通过她的父亲才联系到了她本人。“当时接到电话的时候有点懵,以为打错了,后来对方告知说是红十字会的,告诉我和一个患者的干细胞初配成功,问我是否愿意捐献,挽救这个患者的生命,我才想起来自己以前献血时曾填过一个资料。”胡媛说道。

当胡媛把这一消息告诉父母和丈夫时,整个家庭陷入了忧虑之中。胡媛的儿子才一岁半,家人考虑到她平日里身体状况就较弱,担心她捐献造血干细胞以后身体状况会更差,所以都犹豫不定。胡媛便从网上搜集大量资料和案例拿给家人看,并给家人做思想工作,并开导他们说:“如果换位思考一下,现在我有难,有个人能帮助我,但是人家在犹豫,你们是不是也很着急。”后来,她的母亲在她和她父亲的开导下,同意了她去捐献。“在不影响自身健康的情况下,能去帮助别人是一件快乐的事,也是一种幸福,因为你的举动,让别人的生命有了延续,多好。我觉得自己的决定很正确,也很感谢家人的全力支持。”胡媛说。她感觉跟中了彩票一样,既然选择做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者,那么就应该信守承诺。
2015年1月份,她再次进行高配,随后的血样复检化验也完全匹配,身体健康检查各项指标也完全符合捐献条件。4月23日,胡媛在父母、丈夫和骨髓库、医院工作人员的陪伴下,进入唐都医院开始做前期准备工作,从24日开始,为了促进造血干细胞的繁殖,她连续打了四天动员剂。由于之前的感冒没好,打了动员剂之后,胡媛感觉四肢酸软、腿脚无力,胳膊麻木,是捐献的五个人里边反应最大的,但是想到自己能挽救一个生命,她还是坚强地坚持了下来。
4月28日早上8时30分,医生开始在胡媛的双臂静脉扎针,她的血液由左胳膊的静脉导出,引入血细胞分离机,再从右手臂静脉输回体内,这期间还出现过滑针,以至于到现在她的胳膊那块还是青的。“没有什么大的反应,就是头有点晕,最近还有点感冒,但这都没什么,想到我将会挽救一位同龄的女患者,我一定要坚强。”这天,她被采集了150ml的干细胞,从上午8时30分至下午14时30分,整整躺了6个小时,不能动也不能睡觉,6个小时下来,胡媛说,自己的四肢已经麻木,失去了感觉,但想到几个小时以后,她的造血干细胞将被空运到广州,并在和她年龄相仿的患者体内流淌,为患者带来生命希望的时候,胡媛感到由衷的高兴,也觉得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29日,胡媛又进行了第二次采集,这一次采集了120ml的造血干细胞,医生告诉她,采集的干细胞很好,完全符合捐献条件。在采集的时候,来自广州的医生给她带来了被捐献者写的亲笔感谢信,信中写道:“在我快要失去信心和勇气的时候,您为我捐赠了造血干细胞,虽与您未曾谋面,但您的善良、您的恩情,我无以回报,我会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尽我最大的努力冲刺最后一关,带着您给予的善良和爱心,坚强的活下去……”胡媛说,看了信之后挺感动的,就觉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很微妙,自己的举动,会给别人带来很大的帮助,觉得很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