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采访的这天,冉娥娥的面前摆了4盆洋芋,洋芋旁是一笼小兔子,冉娥娥说这些兔子生下来只有十几天,她放在路边只是展示一下,等兔子再长点就可以卖给别人饲养,现在还太小了,难养。冉娥娥养兔子已经有十几年了,十几年前她买了四五只兔,每年繁衍出的小兔都可给她带来一部分可观的收入,小兔子按个卖,养大的兔子按斤卖。兔子吃的除过草外,还有家里的剩饭,基本没有什么成本。今年她还有四五十只兔子,估计能收入两三千元钱。“卖洋芋、兔子的钱就是我家里的主要收入了。但这比种庄稼划算多了。”冉娥娥说。
她告诉记者,丈夫从端午节开始就挖洋芋了,后来下了几天雨,一直没有挖。现在还有四五分地的洋芋了。她和丈夫计划着把挖出来的洋芋大的卖掉或者送一些亲戚朋友,小的留给自家吃。“前几天娃还打电话了,说特别想吃我做的洋芋蒸面。就是忙得没办法回来。”冉娥娥说。她的儿子在铁路上上班,这是让她非常高兴的事。儿子比较争气,毕业后就应聘到了铁路上,虽然不常回来,但是经常给她打电话,关心她的身体。
“前几年我们这里的庄稼人可苦了,交通不方便,没啥收入。如今党的政策好了,把路都修到了家门口,附近的村发展“一村一品”,当地的洋芋现在特别出名,农民们种的洋芋根本不愁卖。”冉娥娥说,她预计今年自家的洋芋能收入2000多元钱。
外地人上门收购
“今天下午到我家吃洋芋炖南瓜走。”看见村主任王军路过,正在地里挖洋芋的王文青赶紧热情地吆喝着。“我们家今年种的洋芋可是稀罕着呢,个大的很,每个都要1斤以上,好吃得很。”王文青说。
太阳正当空,王文青额上的汗珠吧嗒吧嗒往下落,可他仍旧没有停歇的样子。“现在挖的没有早上的大,下午跟早上的品种不一样,一会到我家去瞧瞧,保准吓你一跳。”王文春的老伴赵彩兰在一旁说着,她的眼神里露出收获洋芋的快乐。
王文青家种了2亩多地的洋芋,他和老伴已经忙活了四五天了,他在一旁挖,老伴在一旁拾,两人从早忙到晚,一点都不觉得累。“现在已经挖回去1000多斤洋芋了,走进房子,一脚踩下去就是一个。”王文青和我们开玩笑着说。
因为当地种植的洋芋非常出名,每到这个时候,就有外地人上门收购,王文青也不例外。他媳妇赵彩兰有一手做饭的好手艺,而他最爱吃的还是老伴做的洋芋炖南瓜,每年收洋芋时,一连几天他们家都会吃这个。碰到来此收购洋芋的人,老两口还会邀请他们一起吃。
王文青家住松沟村,如同村名一样,顺着黑龙口旁边的一条狭窄的沟进来,就能到他们的村子。因为村里的自然条件限制,农民不种小麦,以种植包谷和洋芋为主。据村主任王军介绍,村里9个小组360户,共1200多人,种植洋芋2万多亩,每年每户村民种植洋芋的收入可达到2000多元。“基本上都是一些年龄大的人在家,洋芋和包谷的收入就能维持他们一年的花销。”王军说。
“洋芋是我们农民眼里的宝贝啊,不仅可以卖钱,还可以做各种菜吃,味道可口得很,自家产的东西质量就是好。”王文青说。洋芋在商洛的农村常吃的做法至少有四五样,西红柿炒洋芋丝、洋芋炖南瓜、洋芋蒸面、洋芋豆角烩麻食……
洋芋成村民的“金蛋蛋”
想起以前的穷苦日子,里程村村民王生泉感慨万千。那时村里的老百姓大多过着“种粮靠老天、吃粮靠救济、用钱靠贷款”的日子。因为自然条件较差,虽然祖祖辈辈的人都勤劳不息,但生活仍难获温饱。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女子长大往外嫁,男儿长大难娶媳”的局面。如今,村里依托洋芋主导产业,走上了致富的路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洋芋专业村,群众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