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县区之窗 » 县区动态 » 民生资讯 |
“追寻商洛抗战的遗迹”之一 |
商洛“西安事变”和平解决的东南屏障 |
http://www.slrbs.com 2015-08-10 09:05:27 商洛日报 - 商洛之窗 |
|
许旅为了执行上峰关于“对洛南之敌应用各种手段迟滞其行进”的指示,1月12日第三营第十连的雷连长、石连长还带领士兵改换便衣,假借红军名义进入华山附近,对中央军进行扰乱,以使其形成错觉。因为中央军过去吃过红军不少败仗,最害怕共产党的军队(以上资料据谢晋生《西安事变渭南备战日记》。谢时任西安绥署特务第二团副团长。原文载《十七路军军史资料(一)》)。
(四)
1937年1月12日,辛亥革命后曾任陕西靖国军副总司令、时任二十路军总司令的张钫(部队驻防福建),赴奉化面晤回家乡养腰伤的蒋介石,蒋让张就陕西如何善后谈一下他的看法和意见。张的意见中就提到对商洛一路双方攻防力量和形势的担心。他说,听说共产党的队伍已在商州一带活动,如果他们出洛南到泰峪,中央军的后路就要受到威胁。第三天,临别时,蒋嘱咐张钫到南京与何应钦、林蔚文具体研究陕西善后的进行步骤,总体以不用兵为原则,对张、杨,对陕西应有和平了事的表示。张到南京后,同何应钦等开会讨论时,何仍坚持调兵遣将,讨伐叛乱的荒谬主张,并且狂言:“西安事变,如果不是声罪致讨,委员长就不会被释放出来。现在他们理屈气馁,我们名正言顺,大伸挺伐,一击即溃,所以我始终主张讨伐,以整纲纪。如果不将叛逆根本铲除,养痈必胎后患。”
张钫受蒋介石的委托在会上发表了自己的三点意见:(1)张学良亲自将委员长送出西安,可见他有竭诚拥护之心;(2)宋子文及宋美龄在西安对张、杨有诺言;(3)若战则兵连祸结,违背西北人民意愿。和平解决,张、杨部队不致铤而走险,或全数投入共产党。张还说在奉化晤谈时蒋介石也同意他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何应钦只好说:“纵然不即刻就打,也要预备打,现在各省军政长官都主张讨伐,前方将士义愤填胸,不打的话目前实在说不出来。如何打法,自应先行计划。”
这时林蔚文拿出了日文的详细军事地图,先让参谋们把张、杨部队的驻地、兵种、兵力详加标识,又标识了共产党部队的所在地和所据地形。当时中央军的情形是:西路,关麟征在固原,胡宗南在平凉,万耀煌在秦岭山中;东路,顾祝同指挥的八个师集结在潼关至渭南一条线上,南阻秦岭,北碍渭河,而且听说共产党军队已到商州,冯钦哉在商洛的兵力有限,中央军也不占优势。张学良的主力在东路临潼、斜口、鸿门一带,阵地巩固。杨虎城的司令部在三原,主力在渭南以北。如果战争开始红军突出洛南,中央军东路军便会受威胁;另外西路军孤立无援,必将遭遇失据。按图详加研究,综合分析,并将山河险阻及双方形势一一对比之后,何、林两人也认为形势于中央军不利。但何仍主张先将形势扭转,然后进攻,不肯放弃他的战争主张。
第二天晓时会议继续讨论,直到上午10点,才决定以和平方式解决西安事件。同时决定,将中央军另加部署,调两个师从渭南猴子头进入商州,以防红军异动;调两个师过渭北驻沙苑一带,与冯钦哉联系;调胡宗南由平凉东驻兴平、干州,迫使西北各军就范。一场内战的暴风骤雨从此平息,走上了用政治解决的途径。(以上资料来源:张钫《西安事变后我与蒋介石、何应钦接谈经过》,原载《十七路军军史资料(二)》)。
(五)
1937年1月8日,南京政府派吴瀚寿、王化一持蒋、张手函飞西安,奉劝西安方面服从命令。国民党政府新任命的西安行营主任顾祝同亦派祝绍周到西安进行和谈试探,并且提出关于东北军、十七路军和红军驻防地的甲、乙两种方案,要求西安方面选择。26日,十七路军代表李志刚、东北军代表谢珂(28日改为王宗山)赴潼关与顾祝同谈判。至30日西安方面商妥,决定采用甲案:即东北军移驻甘肃和陕西邠州以西的西兰路上;十七路军移驻泾、渭以北地区;红军仍返陕北;中央军进驻西安,沿陇海路潼关、咸阳段驻军,兵力由原方案的十二个团减为三个团;陕西省政府仍委十七路方面人员出任,委孙蔚如为陕西省省长。 |
|
|
相关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