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人向我们讲述打仗时的经历

如今,老人对自己的生活很满足,他常常陪着孙子玩积木。
文/图 记者 李 亮
1944年11月9日,他们从延安出发,转战于陕、晋、豫、鄂、湘、赣、粤、陇八省,共路经100多个县。他们曾冲过敌人的100多条封锁线,大小战斗300余次,平均每两天打一次仗。他们这支部队被称为南下支队,一年多时间,他们走了3万多里路,他们也曾被毛泽东高度评价:“这是我党历史上的第二次长征。”当年,他就是这支部队里的一员。如今已经92岁的他已经难以记清那段浴血奋战的年月,但脑子里尚存的记忆已经足以向我们展现中华儿女的坚韧与刚强。
开荒南泥湾
他叫张玉岗,1939年他16岁,已经有了保家卫国的思想。“没有国哪有家。”他常在心中默念,于是,他离开家乡自愿当兵。在陕北延川县新兵训练半年之后,他被编入三五九旅718团。
1941年,他跟随部队来到南泥湾开荒,当时共产党的处境是没有衣穿,没有粮食吃,几乎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刚去南泥湾时,根本不像现在的景象,也不像歌词里唱的那样,南泥湾啊好风光。那时大家都把南泥湾称作烂泥湾。”张玉岗说。按照中央指示,三五九旅一万多人分批进驻了南泥湾。
部队刚到南泥湾时,恶劣的自然环境让战士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那时候天气寒冷,上万人的部队没地方住,他们就住在山崖下的树林里,或者直接露宿在草地上。刚去时也没什么吃的,还要进行每天十几个小时的强体力劳动,很多战士都饿死、累死了。“一同去的一个战友开垦时,因为皮肤被山上野树上的刺割烂,由于医疗条件差,最后因皮肤感染死了。”张玉岗回忆说。
部队里渐渐形成一种局面:没有吃的,战士们到山里采,没有工具,战士们自己造。经过一段时期战士们没日没夜的开荒,条件慢慢变好了,部队里还涌现出很多劳动模范。“当时战友们的劳动劲头高的很,部队里经常举行生产比武,有好多人表现突出的很。”张玉岗说。他清晰记得部队里有个外号叫“气死牛”的,因为在生产大比武时,跟一头牛比赛开荒,结果牛被累死了,他本人精神还非常好,后来他就被大家称作“气死牛”,据说他当时一天能开垦4亩地。
在南泥湾开荒时期,部队里除种粮食外,还发展养殖。张玉岗就和一个战友曾经负责过养猪和羊,这些养的猪和羊,到过年时就会杀掉给战士们吃。当时部队里还自办了工厂、合作社,到了1944年时,南泥湾的粮食除给1万多战士吃的,还给政府上缴了不少。
多次参加抗日战斗
1944年11月,在国民党消极抗日的状况下,日本帝国主义疯狂向豫湘桂进攻,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为了争取抗战局势的迅速好转,张玉岗所在的三五九旅在党中央的指示下被编入“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独立第一游击支队”,简称南下支队。支队司令员为王震,全支队共5000人。他们告别了延安,开始了南征。
“对于那段详细的经历现在已经记不全了。”张玉岗说。他只记得部队在短时间内跨过了黄河来到了山西境内,还穿越了日军的多个碉堡,在通过平汉铁路时,遭到日本重兵阻击,战士们是一路边打边走,与日军进行了多次激战。后来,部队在湖北与李先念的新四军第五师会师。“当时李先念和王震都发表了讲话,战士们的热情很高涨。”张玉岗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