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方法,破解难题。采取“先审批、后完善”的办法,集中办公,加快审批;盘活白杨店食品站、市生活用品厂等低效、闲置土地资源,建设夜村白杨店、东城小区等安置点,集中安置群众572户;加大“一户一宅、拆旧建新”工作步伐,对能够限期拆除旧宅的地灾、洪灾搬迁户给予1万元奖励资金,引导群众住新房、拆旧房。
整合资源建设功能齐全小区
商州区始终把搬迁工作作为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发展旅游产业的重要途径,坚持系统谋划,整合各方资源,统筹推进,力促使移民搬迁小区设施齐全,周围有相关配套产业,让搬迁户安居乐业。
将移民搬迁与城镇建设相结合。根据城镇建设规划,把移民搬迁与沙河子省级重点镇以及大荆镇、黑龙口镇、杨斜镇等小城镇建设密切结合,建成了沙河子柴湾等一批城镇多层安置项目,鼓励、引导搬迁户跨区域进城、进镇上楼安置,着力打造“四办两镇”、大荆、腰市、夜村、杨斜等小城镇集群。
将移民搬迁与园区建设、旅游开发相结合。围绕商丹循环工业园区、荆河生态工业园区等布局建设移民搬迁项目,促进搬迁群众围绕工业发展三产、就近就业,围绕新型现代农业园佳骞现代农业区布局实施移民搬迁,推进土地有效流转,引导搬迁群众大力发展农业主导产业,加快现代农业园区升级改造,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围绕腰市镇江山旅游开发区、杨斜秦王山旅游开发区等布局建设移民搬迁工程,引导搬迁群众发展商贸、旅游、服务、农家乐等致富项目,不断拓宽就业、创业渠道。
将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相结合。整合保障性住房与移民搬迁安置房“两房”资源,出台政策,拉通对象,回购金岸小区限价商品房,安置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移民搬迁对象,按政策给付建房补助,促进移民搬迁与保障性住房两项工作共同推进、互利共赢。今年上半年,回购南秦城市新社区保障性住房504套,晨光置业、泰宇地产等商品房2804套,安置了一批搬迁户,让搬迁户从深山搬到了城市。
完善配套设施与优化后续服务相结合。按照“用途不变、渠道不乱、各计其功、各尽其力”的项目整合原则,多渠道筹措资金,把安置点基础配套设施建设与房屋建设同规划、同实施,实行一次规划到位,分期分批建设。同时,积极与省、市相关部门对接,争取安置点道路、护坡挡墙、社区、幼儿园等项目资金,着力为群众创造设施齐全、舒适优美的生产生活环境。
流转土地寻求致富路
在全力推进集中安置点建设的同时,商州区采取灵活方式,流转搬迁户的土地,增加群众收入来源,解决群众后顾之忧。
群众搬迁后耕地因距离远,够不着种,导致家庭收入减少,商州区从根上寻求致富方法,流转搬迁户的土地,让其产生经济效益。区上确定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规范管理、有序流转,示范引领、循序渐进”的工作思路,在制定、完善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鼓励和引导移民搬迁户以转包、出租、互换、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为推进全区移民搬迁林地、耕地流转工作科学、规范、有序开展,商州区成立移民搬迁林地耕地流转工作领导小组,印发《商州区陕南移民搬迁林地耕地流转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确定大荆镇、刘湾街道办事处叶庙村和沙河子镇王山底村为试点村,按计划、按步骤实施。
试点镇、村工作人员深入村组开展宣传动员,通过召开党员干部会、群众会讲解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充分调动搬迁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同时,对涉及村民小组的林地耕地资源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每家每户可调出的耕地面积等情况。工作给人员实地逐块丈量调查,认真填制表格,现场公布土地面积并由户主和村民小组签字认可,对流转土地数量张榜公布7天,公布期内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及时核实,群众无异议后才能进入流转程序;最后耕地承包方与农户签订流转协议。经过区、镇移民干部的努力,大荆镇西村、民生村、孟村等与陕西秦土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天士力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外地的个体经营户签订流转合同,流转土地1100多亩;沙河子镇王山底村流转土地150多亩;刘湾街道办事处叶庙村流转60亩土地的相关手续正在办理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