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永告诉记者,他一生中共有5个军功章,其中两个三等功,都是在解放榆林的战斗中立的。“当时在榆林一起打仗的老战友,现在都没有(在世)了。”
支援山区建设
在商洛市市区东郊,有一处院落,这里是原商洛氮肥厂的所在地。曾经担任过商洛氮肥厂厂长的薛永选择了在这里和老伴颐养天年。
薛永老人的孙子,刚从某部队退役回家的薛刚对记者讲述了爷爷离开部队的原因。“我爷当年在一次战斗中腰椎受了重伤,被紧急送往天水的医院住院治疗了两年。”薛刚说,老人病愈后从部队转业,被分配到西安供电系统工作。后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山区建设,来到商洛,直到退休一直生活在这里。薛刚说:“我爸在姊妹中排行老大,下面有3个姑姑。我爷在家里很少讲他打仗的事情,可能在他看来战争对人是一种莫大的伤害,他不愿对我们提起。”但薛刚说,爷爷军人的风范还是给他们这些后代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他身上的血性、说一不二的脾气,管家就跟管军队的风格,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我,要严于律己。也是因为爷爷,我自己选择了去当兵,到内蒙古,去锻炼自己。”
薛刚告诉记者,如今爷爷年岁渐渐大了,记忆力不是很好,很多事情都记起来了,视力几乎完全退化,听力也不是很好。但是有家人陪伴在身边,他的心情很好,每天的生活也很规律。
在新中国成立的道路上,有千千万万个和薛永老人一样,为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抛头颅、洒热血的英勇战士。有些人经历过战争的洗礼,幸运地存活了下来,而更多的人,倒在了前进的道路上。他们中有的人没有墓碑、没有墓志铭,甚至没有子孙后代的纪念,但他们都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出了无私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