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为我跑路、替我办事,没想到真会这么好!”8月13日,商南县过风楼镇村民刘峰对镇上干部的代办服务十分感动。原来,刘峰想补交三年来全家在外打工期间没交的养老保险,但不知道去哪办理,到镇便民服务大厅咨询后,工作人员现场让他填写了申请表和代办单,没过几天,他就收到了镇劳保所所长贺学录送上门的收据。
自全市“五项制度”推行以来,商南县坚持与中心工作同步谋划、同步推进,积极适应“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新常态,汇聚新动力,催生新机制,着力解决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全面提升为民服务水平,为加快建设美丽幸福新商南提供了坚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适应新常态 促进干部作风大转变
“基层工作往往不是在办公室里完成的,干部经常要出差、下乡,相对自由的工作环境是滋生慵懒散的温床。五项制度出台以后,我镇统一制作了胸牌,标明照片、姓名、职务等信息,实行24小时挂牌上岗,干部无论走到哪里,都主动亮明身份,接受群众监督,自觉维护自身形象,有效地杜绝了干部出差、下乡自由散漫,干私活等现象”。十里坪镇党委书记段文涛谈到“挂牌上岗”深有感触。
4月初,根据市委统一要求,商南县在10个镇(办)全面推行“五项制度”,配套设计了推行“五项制度”模板和相关表册,制作发放到10个镇(办)。同时,将10个镇(办)的信访接待用房、民事代办中心等便民设施及工作人员全面落实到位。实行县委组织部机关科级领导干部联系指导镇(办),建立了3个“五项制度”示范点,20个“五个规范”示范点。县委成立2个工作队,深入10个镇(办)对全体干部进行培训,使镇(办)干部深刻理解“五项制度”的内涵要义、逻辑关系和执行要点,增强了制度落实的自觉性。建立组织人社部门巡回查、纪委监察部门随机查、县级领导包镇查的“三线”立体化督查机制,明确10名县委常委每人包抓一个镇(办),逐镇进行检查指导,县纪委、县委督查室通过明查暗访等形式,跟踪推进,先后开展专项督查4次、日常检查6次,下发整改通知12份,下发通报3次。在全县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推进会期间,县委、县政府组织10个镇(办)党委书记逐镇现场观摩“五项制度”和“五个规范”落实情况,并播放暗访视频,直面问题不回避,有的放矢促整改,全县干部作风有了大的改善,爱岗敬业、乐于奉献蔚然成风。
搭建新平台 争当为民服务排头兵
“2015年5月26日,星期二,晴。早上和试马森林公安派出所所长李平,干部李健正在碾子沟村对公益林兑现林区进行资源管护巡查中发现,在兑现区域内还是存在砍伐林木资源种植袋料香菇的情况,大多数村民反映,他们住在大山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国家搞公益林一年补的几百元根本不够用。针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我和李所长认真研究思考,汇报镇领导。通过研究,我们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林业站每年尽可能多申请采伐指标,让封育区内的群众购买没有在封育区内群众的采伐指标,虽然解决办法比较简单,但是只要能不损害群众利益,就是好办法。”这是商南县清油河镇林业站站长方元《民情日记》中的片段。“真实、真情、真理”,商南县县委书记刘春茂给予了这样的评价。
“过去办事跑断腿,现在办事勤张嘴,干部热心来服务,百姓不跑冤枉路!”这段耳熟能详的顺口溜在商南坊间传颂。为了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商南县建立县、镇、村三级便民服务平台135个,严格实行“一门受理、窗口运作、统一收费、限时办结”的一站式服务,采取即办、承办、联办的形式规范高效办理5大类84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法律法规允许代办的事项。各镇(办)还设立专门的信访接待室,落实领导带班、干部值班,确保群众呼声及时关注,群众来访及时接待,群众诉求及时解决。规范做好“去向公示”,业务忙、下乡多的站所实行AB岗制度,不给群众“打马虎”,不延误群众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