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显根 魏 华
幸福的老农民
“欢迎你们来参观我的‘金窝窝’。您看看我现在的房子,大窗子、白墙壁,新家具、瓷砖地,多漂亮!”这是在镇安县栗香苑移民小区采访时,年近60岁的蒋立记给我们一开门,说的第一句话。那饱经风霜的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蒋立记以前住在原灵龙乡东埔村、距离公路6公里多的高山上,用他的话说:“山高石头多,出门就下坡,伸手摸到天,人少野猪多。”说起老家的情况,蒋立记娓娓道来:老家的几间土坯房是三十多年前盖的,屋顶上长满了瓦松和少量狗尾巴草;屋子里光线昏暗不清,大白天生人走路都能摔跤。然而,他已经完全适应了这样的生活。“当初镇村干部来动员我搬迁时,我不想走,觉得老家好,菜粮有地,吃肉有猪,烧火有柴,吃水有井,除了人情礼往、穿衣、上学、生病,一年到头不花多少钱。怕搬到小区里来后,啥都要钱,那日子可怎么过哟!”“不过现在,我可是第一个搬进咱小区的人哟。”说完,蒋立记笑了起来。
蒋立记扳着指头告诉我们,乡村干部到他家去了7次,不厌其烦地鼓励搬迁,列出了这样几条理由:交通不便,无法保障优质的医疗、上学等条件;远离集镇,无文化娱乐,生活质量低下;只有几亩薄田,没有产业,穷根难除。“现在国家的移民搬迁政策好,错过了,就有可能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高山垴上。不为自己想,难道还不为子孙想?”一位镇上干部的这段话深深打动了蒋立记,让他下定决心搬迁。
“心里疙瘩解开了,我还不想搬近了,就干脆跑到上百里之外离县城很近的栗苑来了。我穷惯了,但不能让儿孙像咱一样穷。咱得坚决向高山垴上的原始老农民告别!”蒋立记说得高兴起来,用手直挠头。
负责栗苑小区移民搬迁登记工作的栗园村大学生村官孟媛说,小区里几乎所有的搬迁户都与蒋立记的经历相似,都是镇村干部反复做工作,解开了思想上的疙瘩后才搬来的。
巧手致富女能人
移民搬迁对于农民来说,将彻底改变其小农经济模式,动摇其“守住祖先三分地、吃穿不愁一辈子”的根本保守思想。要让农民改变这一切,就必须消除他们对土地的依赖思想,解决他们的衣食住行之源,让他们安下心、稳住神。也就是必须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
回龙镇幸福里小区内的搬迁户入住之前,镇上统计到会有大量的留守妇女。所以,搬迁之初就成立了美云秦绣合作社,采取“公司+基地+合作社+刺绣户”的运作模式,让留守妇女搬来后就能立即就业。
30多岁的刘女士原来住在双龙村的半高山上,当初搬迁时,她是一百个反对,认为集镇上过日子,没有一条稳定的收入来源,只有坐吃山空一条路。自己一没手艺,二没劳力,搬过去要不了多久,肯定是灰溜溜的跑回老家,还落得让人笑话过了几天城里人的日子。可是,在参加了几次镇村干部召集的移民搬迁会,看了大量的宣传材料后,刘女士心动了,她觉得镇村干部说的:在附近的小微企业打工;老家的产业不放弃、拾掇好;参加劳动技能培训后,到外地打工;在安置区内开店挣钱,等等就业路子,自己可以去试试。于是,她抱着试试看的态度,缴纳了少量的房屋定金,参加了秦绣合作社的培训并很快开展工作。两个多月后,她拿到第一份收入时,立刻决定搬迁。搬来后,她又开了一个小超市。现在,她一边刺绣一边照看超市,每天收入很可观。
据了解,该合作社现在发展了刺绣户128户,今年收购成品刺绣400余件,经济收入30余万元,成为搬迁妇女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现在,我们小区内,妻子搞刺绣、办小饭桌、当保姆、开小吃店、蔬菜店和小超市,丈夫到附近的工地上、小企业里打工,开门面做窗帘、门窗、搞修理;大家还常回老家拾掇板栗、核桃等原有产业,家家日子过得都很红火。”刘女士说,这得谢谢镇村干部,他们让我们看清了未来的路,让我们有胆子搬离老家,寻找更加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