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歌培训班
民歌演唱
商南县城西街的江西会馆,建于清光绪八年。
商南人喜爱黄梅戏
如上所述,商南方言与黄梅戏道白基本一致,商南民歌的旋律、结构和题材与黄梅戏也十分接近,可以说,商南方言和民歌与黄梅戏同根同源。因此,大多数商南人喜欢欣赏黄梅戏,对黄梅戏的唱腔和道白感到亲切、入耳。
任何一种艺术,只有植根于当地广大人民群众的沃土之中,才富有旺盛的艺术生命力,一旦和当地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发生脱节,就难以受到人民群众追捧,它的艺术生命就会慢慢枯萎,它的传播力就会受到限制。河南豫剧之所以在河南乃至全国各地深受欢迎,开花结果,就是因为它是在河南民间艺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艺术形式,受到了全国各地河南人的喜爱。在西安城墙公园,渭南、铜川、宝鸡等城市的广场,都能随时听到民间豫剧表演团体自发组织的豫剧表演,因为这些城市的河南人众多,远离祖籍的河南人对与自身血液同缘的豫剧深爱不已,世代相传,便自然形成了庞大的民间豫剧表演团体。所以,人民群众才是艺术传承的主体,人民的需要才是戏剧艺术存在的根本价值。
然而,商南与河南毗邻,自古以来贸易、通婚往来频繁,听河南话也是习以为常,解放初期商南剧团就开始演河南豫剧,演了几十年,也没有使豫剧成为商南广大人民业余文艺生活的爱好和追求。相反,商南文化广场和滨河大道群众常年自发演出的是商南民歌。商南剧团的官方剧种定为豫剧,而商南老百姓宁可自发唱家乡的山歌,也不愿学唱豫剧。也就是说,商南的老百姓不喜欢豫剧,官方剧团选定的剧种,和广大老百姓的艺术欣赏习惯是两张皮。原因何在?值得深思。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话指出,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他还引用列宁的话:“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其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在商南的移民家族中,虽然也有少数河南移民,但所占比例很小,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早已被占商南人口绝大多数的安庆移民所同化,从他们的祖辈起,就已经认同了以安庆移民为主体的商南地域移民文化。
商南从解放至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本县缺乏戏剧人才,为了发展文艺事业,只得从河南招聘演员,而这些演员都是豫剧演员,只有把豫剧定为剧团的当家剧种,相沿成习。至于该剧在人民群众中影响力、传播力如何,则鲜有研究人员深入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