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南县西街棚户区改造调查
本报记者 贾鹏里 杨 森 通讯员 孙传卿 王恩波
1月12日,我市单体最大的商南县西街棚改项目开工建设。
从2015年9月5日启动拆迁,短短一个月时间,1330户群众和19个机关单位全部签订协议。
2015年11月底,西街棚改项目范围内所有房屋全部拆除,没有发生一起越级上访和群体性事件。
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现今可考的文献记载,商南县城前身为龙泉镇,可追溯到先秦时代,有2000多年的文明历史。西街棚户区是古代县城的核心区域,更是商于古道的繁华重镇。
繁华过后,尘埃随风。西街棚户区八成以上住宅是土木、砖木结构,多数房屋年久失修,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公共设施极不完善,沦为典型的“城中村”。住建局、财政局等多个单位混杂其间,西街小学和幼儿园各占一处,临街商铺一家挨着一家。晴天乱七八糟、雨天污水横流,成为西街的最大特征。
“乱归乱,在外面。门一关,很舒坦。”在自家祖宅上建座小楼,前有门面,后有院子,住了几代人,很有感情,也习惯了。拆迁后能补多钱?机关单位倒无所谓,普通群众很有顾虑。
经过反复调查研究,商南县委决策层决定,棚改一定要搞,但绝对不能强拆。他们找到了一条行得通的路子,就是真心依靠群众、做好群众工作。
83岁的南街资产办东街组村民林方信,现今耳聪目明、身康体健。林家有大小6间房屋,还有1间临街门面房。林方信说,他记事就有这房屋,应该是前清时候建的,据说祖辈有在朝庭做官的,自己实在舍不得离开祖屋。林家6个儿女在外工作生活,老家只有老两口过活。在子女的反复劝说下,老人家解开了思想包袱,主动做起了老街坊的思想工作:“要有长远眼光,拆迁对后人有好处啊。记得1958年搞拆迁,一分钱不补,还不是拆了?如今这补偿标准,不仅亏不了,或许还有赚的!”
从2015年6月开始,县上集中半个月时间开展宣传动员,再用一个月时间进行调查摸底。工作队成员走遍西街所有居民家里,宣传政策、听取意见,绝大多数群众强烈支持棚改,奠定了强大的群众基础,也涌现出了林方信、王钦武等一大批群众义务宣传员。家住西街的在职干部、退休职工纷纷作出表率,带头签订拆迁协议,真心支持棚改工作。
公开方案,真正让利于民
棚改是一本账。政府在算,群众也在算。
房屋征迁是棚改工作的核心,归根到底是调整利益分配。群众作为棚改主体,最关心的是如何补偿、怎样安置,以及规划建设问题。
棚改征迁补偿方案,是否合理、能否接受,直接关系棚改工作的成败。
几经修改的《西街棚户区改造房屋征收补偿安置方案》规定,砖混结构按回迁房每平方米2600元予以补偿,砖木结构按每平方米2400元予以补偿,土木结构按每平方米2200元予以补偿,仅有房屋基础的按每平方米2000元予以补偿。在规定时限签订协议搬迁到位的,单基独户奖励3万元,单基多户和单元楼住户奖励两万元,商业用房奖励补偿总额的10%,并可按30%的优惠价回购。同时,每户一次性补助1500元搬迁费、600元水电费,每人每月发放150元过渡费。影响群众利益的环节很多。譬如原装修费用、差别化补偿,群众有异议咋解决?方案规定可以聘请有相应资质的评估机构进行评估,依照评估价格予以补偿。
方案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安置模式,力求最大限度地保护群众利益。货币安置、房屋调换、货币补偿与房屋调换相结合,被征收户可自主选择任意一种。选择货币安置的,只要搬迁验收合格,10日内即可领到全部款项;选择回迁房安置的,一律不兑付资金和过渡期间利益;需要互找差价的,在10日内结清。据介绍,西街棚改工程兑付被征收房屋对象各类资金近6亿元,已全部拔付兑现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