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记者 王 涛 贾书章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一个人孝敬自己的父母一段时间并不难,难的是数十年如一日敬老爱老养老,它需要的不仅是爱心、孝心,还要有超强的细心和耐心,家住商州区牧护关镇刘村的郑小堂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敬老爱老的感人故事广为流传,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深山里的守望
深冬的早晨,距离州城40多公里的牧护关镇刘村处于一片寂静之中,远处山涧被烟雾笼罩着,透过青瓦白墙,袅袅炊烟升起,整个村庄是那么的祥和。在一条蜿蜒的水泥路尽头,有一座三间土房,院子里几棵高大的柿子树上还挂满了红彤彤的柿子,屋檐上挂满了金黄的玉米,显得格外古朴自然。
云开雾散,太阳穿过重重山峦,静静地照耀在村子上空,显得是那么的舒适。然而,走进破旧的土屋,一切是那么简陋,甚至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极具寒酸,与村邻的青瓦白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在一间厢房的角落里,一位年逾花甲的老人静静地依靠在土炕上,床上的被褥显得有些凌乱。在老人的旁边,一位50岁的汉子正认真地给老人喂饭,彼此之间没有一句多余的话。这个汉子叫郑小堂,像这样的早晨,他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个,似乎习以为常。

郑小堂给母亲喂饭
见到有人来访,郑小堂热情地把椅子搬到院子,邀请众人在院子晒太阳。他又回到厢房,把瘫痪在床的老人也背到院子安顿在一把大椅子上,动作不紧不慢、井然有序。直到一切忙碌完毕,他才坐下和众人攀谈起来。面对恶劣的居住条件,他笑称:“这里可是个宝地,对面就是冀公岭,翻过这座山就到了蓝田,而且这里是韩峪川河的源头,也是长江和黄河的分水岭。”
做一个儿子应该做的
“其实也没有什么,照顾老人是一个儿子应该做的,也是天经地义的。”得知记者要采访他孝敬老人的事迹,郑小堂平静地说道。
郑小堂今年49岁,用农村人的话说,已经到了知天命的年龄。在他的人生里,让他值得欣慰的是自己用了几十年的青春时间,陪伴在患病瘫痪的双亲身旁,一个人悉心照料母亲的起居和病情,为父亲养老送终。
在郑小堂的记忆里,年轻时在外打工的经历是最丰富多彩的,虽然没有为贫困的家庭攒下积蓄,依然值得回味。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14岁那年,他一个人拿着镰刀到关中赶麦场,后来还下过煤矿。在煤矿,由于机械绞绳突然断裂,致使他半边脸患有面瘫,一只眼睛和一只耳朵至今留下了病根。
25岁以后,由于家庭的变故让这个汉子再也没有出过远门。因为贫困,先是哥哥远赴泾阳县安了家,后来相继是父亲、母亲病重。原本说好的兄弟两个各自照顾一个老人的事情,一下子全落在他一个人身上。1985年,父亲身患绝症,在最后的两年里长期卧病在床,而母亲身体也不好,郑小堂只能放弃外出打工和成家的机会,一心一意地照顾父母。这段时间也正是他最好的青春年华,原本谈过几次恋爱,然而,等姑娘到家一看,居住条件不好不说,家里还有两个卧床多病的老人,几次婚事就这样“黄了”。也曾有姑娘劝他做上门女婿,然而考虑到病重的父母,他依然拒绝。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郑小堂的父亲病重去世不久,母亲又因为脑梗引发半身不遂,从此卧床不起。以后的日子,郑小堂用架子车带着母亲往返城乡之间,在医院里为母亲检查、诊断、买药,都没有办法完全治愈。想着幼时,母亲在煤油灯下为自己纳鞋底的场景,郑小堂认为无论日子如何艰难,一定要让母亲安度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