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莱坞如何才能避免制造出票房惨淡的影片?
一位名叫亚历克西?柯克(Alexis Kirke)的前华尔街数量分析师自认为找到了解决方案──但前提是要有海量的受众分析数据。
用数据分析洞察观众情绪
今年早些时候,亚历克西?柯克首次公映了一部影片《Many Worlds》,他对观众们有一些特殊要求:必须佩戴一些传感设备。这样柯克就可以监测他们的脑电波、心率、流汗多少和肌肉紧张水平。他这样做并非是为了科学,而是为了科学娱乐。
可以这么说,人类在观影时的身体反应表明了主体的生理唤醒,或者说该影片使人产生怎样的感受。读数没有变化意味着无聊;而精神高度紧张、坐立不安则会在传感设备的读数上表现出巨大的峰值。随后这些数据将会被导入计算机中,进行数据的平均和实时分析,以此基于观众的情绪反应来改变影片叙事结构和方向。
事实上,在好莱坞,并不是每一部影片都能像《钢铁侠》一样,在不牺牲质量的同时也能吸引大批观众。对于许多影片而言,为取悦更多海外观众每做出一步努力,其创意的精彩程度就会丢掉一分。
“一部影片需要达到观众欣赏的最低标准。”柯克认为,“而要达到各个国家的观众都可以接受的程度,影片往往会以妥协告终,这个标准会降得很低,其质量会大打折扣。”
影片《Many Worlds》是情感优化这一开创性领域的一部分。情感优化标志着一项重大转变:在传统影院的范围内,将观众从被动消费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
影片制作进入2.0时代
做多版本结局的电影并不是一个使电影再次盈利的简单策略。事实上,追求利润的动机对柯克来说根本不存在,作为定量分析师的那些日子里,为了赚钱,他觉得自己被剥夺了公民权。他所想的,是成为一个艺术家。
即使如此,对娱乐业可悲的无效率的商业模式而言,柯克的研究可能成为破解瓶颈的一个办法。在好莱坞,正如商业出版一样,像系列电影《哈利?波特》这样的具有统计学上罕见的高票房的“超级明星”抵消了工作室其他失败影片的成本,这样的情形屡见不鲜。目前,如果5部影片中能出1部票房大卖的电影,其制片厂就已经谢天谢地了。
如果一个电影制片厂因拍摄多个备选镜头、调试多个备选音轨而增加了成本会怎样?假设所有这些的边际成本是影片原始预算的50%,如果影片票房大卖的可能性会因此增加,那么这样的投入仍旧很划算。如果“分支情节”(branching plot)能博得广大影迷的欢心,那么制片厂的成功率将会出现一个飞跃──每5部影片中票房大卖的影片数量可能会提升到2至3部。
情感优化的多重用途
在离开华尔街之后,柯克回到了他的故乡──英国普利茅斯,攻读了一个音乐学位。现在他是普利茅斯大学电脑音乐跨学科研究中心的一个研究员。除此之外,他还在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进行情感优化的相关研究, 并担任该机构的驻团作曲家。普利茅斯海洋研究所是英国在海洋污染和保护研究方面领先的研究机构。
情感优化这一术语涉及不同的情感会在大脑的特定区域得到反应。通过要求被测者佩戴做脑电图的装备,神经科学家可以测量离子电流经过大脑神经元的脑电活动。这些数据可以揭示人们在听音乐或看电影的某个场景时所经历的正面和负面反应。通过添加机器学习工具,发现艺术中那些会激起特定情感反应的特写成为可能。
搭配一个可以获得反馈回路的简易反应装置,用户就能够随意决定他们想获得的情绪。单调的播放列表时代翻页了,用户可以在电脑或智能手机上选择自己想进入的情感状态,让媒体来匹配他们的情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