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检察日报》报道,6月11日,媒体报道江西武宁县清理出各类“吃空饷”人员85名。“吃空饷”是指公职人员不上班,却照样领工资,享受待遇。
武宁数十人“吃空饷”并非独一例。仅在今年5月份,浙江永康市、江西新余市、山东济宁市任城区等地5起事业单位“吃空饷”事件被媒体曝光,一时间舆论哗然。
多地扎堆出现“吃空饷”事件,在不断挑战公众心理承受底线的同时,也让整个社会不得不再次正视这个话题:全国有多少公职人员在“吃空饷”?每年吃掉多少纳税人的钱?公职人员“吃空饷”现象为什么能长期存在?
7省市清理7万吃空饷者
“据我了解,‘吃空饷’现象在全国并不少见。”5月26日,国家行政学院教授汪玉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在一些地方特别是基层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都存在这一现象。
2005年中编办决定在全国开展清理“吃空饷”工作。据公开报道,已完成此次清理工作的四川、海南、重庆、湖南、河南、宁夏、内蒙古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清理出“吃空饷”者7万多人。
7万人一年耗费逾3.5亿
“‘吃空饷’正成为财政资金流失的黑洞。”6月13日,北京大学廉政建设研究中心主任李成言教授对记者说。
“吃空饷”人员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的数额是多少,各地不一,有媒体根据当时披露的有关数据测算,河南为7365元,湖南、重庆均接近5000元,四川为1700多元,陕西西安约为2万元。
根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已完成此次清理工作的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2004年行政管理费接近405.6亿元,如果吃空饷者以年人均消耗财政支出5000元至2万元算,上述7个省份一年共增加支出3.5亿元至14亿元。
有舆论指出,清理出的问题只是冰山一角。如果现在认真进行一次全国大清查的话,各地通过“吃空饷”这个渠道流失的财政资金,恐怕是一个天文数字。
允许停薪留职催生吃空饷
据专家介绍,我国曾经一度允许官员停薪留职,可以下海经商,并保留几年的工资待遇,之后再跟他脱钩。从这开始,就出现了“吃空饷”现象。
“一些上级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往往喜欢从下级借调工作人员,工资福利仍然由原单位发放,这在客观上为‘吃空饷’提供了一定的空间。”汪玉凯说,“另外,目前我国县乡两级对领导干部的年龄要求过于呆板,往往领导干部刚过50岁就要从第一线退下来,退到二线实际等于可以不上班了,但所有工资福利仍然按照在职对待。这也给‘吃空饷’留下了余地。”
为什么“吃空饷”现象会在全国普遍存在?在李成言看来,主要原因是人事管理制度不健全,编制不透明,对人事和财务状况的监管不力。
“吃空饷”的六种表现形式
1.“旷工饷”:一些人无正当理由,长期旷工。前不久曝光的山西省侯马市国土局职工卢建平,“从未上过一天班,却以干部身份领了9年工资”。
2.“病假饷”:长期病事假或超假不归。在浙江永康公布的“吃空饷”名单中,涉及此类的人数最多,共69人,其中有57人至今仍领着工资。
3.“多头饷”:未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擅自经商办企业或在企业兼职,一人领取双份工资。2011年,湖南省永州市查出多个地区教师在编不在职,拿着财政薪水,却在从事第二职业,人数达数百名之多。